『播客介紹』

欢迎来到“空无一物”,这由三个无业游民发起的一档以赚钱、生活、成长三点为主轴,融入历史、战争、西方文化、投资等视角,结合当下去探讨我们该如何在这个社会更好的“生活(生存)”

播客收听方式:

🎵 1.点击图片,扫码收听

(小宇宙APP专属邀请码:KWYW

🎵 2.播客平台搜索 『空无一物』 进行订阅。

Vol.13

本文简介

01面对更优秀的后辈,有危机感很正常

02 福布斯U30现场触发焦虑

03 职业转换时出现彷徨感

04 内卷与“被淘汰”的危机感

05 比较心理,犹如无间地狱

06 危机感反而能激发更多可能性

07 追求自我价值与确定性

08 别追求title,用作品说话

本期嘉宾:刘飞

《产品思维》作者,播客《三五环》主理人

刘飞:
我是89年的,已经步入”准中年”了。我其实属于运气比较好,能比较早地踏入互联网产品领域,做了一些事情。又因为运气特别好地能在垂直领域的自媒体上有一些声音。我的一些文字让别人看到,这给我带来了很多,个人的品牌,认识更多同行,能去接触更多行业里的朋友。**包括写书,你能通过它去变成一个连接点去认识更多人,这个会更有价值** **一些。**

也不能说在我这个年纪我算是比较好的,因为我还见过很更多更优秀的人。你看半佛也很年轻,比我还小三四岁。我只是运气比较好,可能算产品、写作这两方面迭代或者说发展相对比较快的。

点击购买:《产品思维》

图片

范米索:

你刚刚有提到半佛这些晚辈,看到他们比你更强的时候,会有危机感吗?

刘飞:

刚开始当然会有,这是必经的过程。

应该这么说,就之前我见过的那些可能发展、成长,或者最后拿到的成果比我好的那些前辈,包括现在字节跳动那些很厉害的业务的负责人,其实都是90后,都比我年纪小,包括写作的,这么做自媒体的,做垂直领域的也有很多优秀的,我发现他们都比我小。

刚开始的时候你肯定会心里比较酸,正常人都会有这种心理。但是当你真正认识他们,真正了解他们之后,你发现这个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来的,这里面肯定有很强的一个因果关系,比如他们之前有很多的积累,年轻的时候比你的环境好,或者他们遇到的机缘也比你好。

比如说半佛,我跟他比较熟,所以我知道他在自媒体领域能做得这么好,不是单纯因为运气好,而是因为他特别勤奋,他写了14年的东西,他是疯狂地去写东西,去修炼他怎么写,以及他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很多素材,他可以去写等等。

大家看到的只是他的运气,但是其实你了解之后,你就发现这里面有他很多的逻辑,很多的积累,很多的经验等等。这个跟年龄其实毫无关系。

范米索:

这个话题你之前在自己的播客《三五环》有聊到过,我比较好奇,就是你当时发起这个话题的动机是什么?

刘飞:

当时没有很具体的动机,只不过会隐隐感觉,处于我们这个成长阶段的很多朋友,大家都多多少少遇到一些职业选择或者人生选择上的一些节点,就是一个岔路口,可能需要再想一想后面怎么走。

我们更年轻的时候,其实你会发现路是很容易选的,年纪大了之后路没有那么容易选。因为你这个时候要做取舍,你不可能既要又要,就做到“都要”的人太少了,你要赚钱还是要兼顾生活,这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选择。

至于你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生意,做自由职业还是在公司做职业经理人,这又是不一样的路径。路径之间没有绝对的好坏,它不像小时候的考试——成绩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图片

图片

范米索:

你们大家怎么定义“中年危机”?因为其实这个话题是我提出来的,对于一个还没有到30岁的人,在考虑40岁时的“中年危机”,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很奇怪。

唐海程:

我之所以现在处于无业的状态,很重要的一个触发点是,去年我很偶然地去福布斯拍U30的封面照。那时我25岁,和我一起拍照的朋友们绝大部分是29-30左右,我很感兴趣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和他们聊天之后,我意识到一件事儿——他们好像没我想象中过得那么好。

因为心存这个假设,我后来又聊了一圈,在创业公司都做得还可以的联合创始人。后来我就会发现,他们确实过得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他们的生活状态比喻成公司,就相当于一家高收入高运营成本的公司。

我后来又接触到了一批广东人,这批人做生意非常糙,但是单纯从经济回报角度来说,其实过得很好。深入聊的时候,我会发现他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可能少一些术语,但是赚钱的手感会更好。

某种程度上我会认为他们更懂这个东西。可能因为他们更少束缚,也可能是因为我的观测偏差。但是由此,我开始怀疑“打工之路”。

那个时候我意识到一件事情,很多人就像一个小河豚,河豚其实本身就很小,但是遇到气就胀得很大,这是一个很虚的状态。**你在那个位置上不去下不来,就卡在那儿,就相当于这河豚就浮在海面上。如果真的有人拿针扎你一下,你就完蛋了。**

与其如此,不如大家回缩到一个小的状态,开始变成一只小金鱼,就老老实实吃点东西,让自己慢慢变胖,这样就是一个比较扎实的状态。我去年的年末就是开始去想这件事情。

还有一个触发点,是因为我去年感觉我和我女朋友实际上组建了一个家庭——现在有狗,未来也可能会有一个小孩。我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一些责任,要养家糊口,包括我女朋友可能出去读书等等,我就开始想一系列的东西。

这时反推你所有的财务的逻辑,把我从小那种和家里人做生意的那套,还有非常理性的战略的东西全部带回到我自己的生活里面,我会发现对我来说还是蛮大的挑战。毕竟我之前整个人是非常自由主义的状态,完全可以非常开心到处跑。

范米索:

对于你接触的那些U30榜单上的人而言,你有观察过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协同作用或者产生变化?

因为生意人之间大家其实是会资源互换的,比如今天有个合作,或者说我们可以很快去达成一个什么事情,我们谈下一桩生意就很快成交了。

但是在企业,可能需要递交各种流程才可能推进一个合作项目。

唐海程:

我所观察到其实还比较难,可能是因为那天大家行业不一样,所以大家只能互相认识,很难获得一些更深度的沟通。

但是回到我后来聊的比较熟的那些行业的两个创始人,我就会意识到一件事情,之前在合作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的,就是大家太有branding的意识,处于一种很有姿态的状态。

大家很正式地聊天,但是你会发现事推得贼慢,我自己又是一个必须看到事情推进很顺畅的人,就很suffer。

像现在我们无业,就经常可能会是,上午聊完生意,下午就把东西做出来,我说你赶快改,明天就上线。虽然特别糙,可能就是像在一线自己砍人的状态,体感还是很不一样的。

刘飞:

感觉你说的危机是因为你之前的价值观,或者说你一直认可的东西有冲突。比如你可能认为U30的这些人是青年才俊,他们应该是榜样,你了解之后发现好像不是这样。这个会不会是危机的一个冲突?

唐海程:

我确实认为里面很多人真的非常厉害,但里面也有一些可能没有达成我的预期,可能会给我感觉有点空,空无一物的空。

因为我从小受过一个很奇怪的训练,爸妈会教我怎么去判断一个人。我从8岁到18岁就一直被问到大,所以我在看一个人的时候,我能比较快地去感受到那个人的实力和他表现出来的样子中间有没有gap,这是我当时一个非常直觉的判断。

后来因为我怕我有认知偏差,也聊了一些人,因为大家关系都还可以,所以大家给我透了一些实底,一个月究竟拿多少,花多少。我当时就收了很多人的真实数据。

他们的收入大概就是会停留在这个状态——公司还没上市,很难套现。但如果他真的出公司了,收入可能会断崖式下跌,而他们处于28~33岁的年纪,要考虑婚姻。一旦带上房和小孩,就会有一个非常高的刚性支出,甚至可能击穿他的财务。

因此,我意识到这个模式可能会有些问题,后来发现广东的朋友们反而过得还算ok,更符合当时我的预期。所以我就去怀疑人生了,当时真的有在反思过去的几年,是不是我走错了一步棋。包括我在跟小孟师傅在聊的时候,其实也在提到这个问题。

图片

白一喵:

从海程的经历我联想到,你接触了一些更真实的样本,会发现跟你原来这个预期是不符的,跟我的经历有相似的地方。我过往的经历里面没有“中年危机”这个概念,但是会有彷徨的感觉。“我以为”和“实际上”是有偏差的。

比如我第一份工作是在500强公司做品牌。你虽然还没有升上去,但是你提前就看到做品牌的老大不过如此。不是不好,而是他跟你之前的想象有很大偏差。

我经历了几次跳转,想去的企业都能拿到offer,但是你经常在拿到offer之后,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你就会陷入一种人生的一种幻灭和彷徨感,我这么动来动去到底是为了啥?

你会发现只是表象在变,事实上你之前看到的情况和你真正进入到环境之后,是有很大的偏差的,你永远会倾向于有很多美好的想象。

关于“中年危机”的定义,刚好就跟我现在的工作相关。是荣格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当时是因为他跟他师傅弗洛伊德因为观念上的原因闹掰了。

之后他也开始陷入到一种人生的彷徨。不同的地方在于,当时他得到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外人会觉得他过得很好。就忍不住开始去思考一些更为上层的,就可能偏向于哲学方面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不想大家所预想的,人到40岁就突然意识到了人生的真谛,并不会的,你中间会有一个断档,你会知道你差了一点什么,但是你又不知道那个东西到底是啥,这个感觉是很明显的。

如果退回到今天的话题,恐怕我当时的彷徨的感觉就是中年危机,但是并没有发生在30岁之后,而是出现在我每一次职业转换的过程中。

图片

范米索:

为什么最近我会有想聊中年危机?是因为最近有个词被炒得很火——内卷。

唐海程:

我本科的研究方向就是清代农业内卷化。“内卷”在学术上其实最早叫做“过密化”。这个意思有点像,一个正常的农民之家,种一亩水稻已经很难养活这些人了,但是当时因为一些政策的问题,人口还在爆炸增长,所以人只能把无限的人力投入在有限的耕地里面。

范米索:

杭州的美女内卷很严重。北京的美女内卷也很严重,所以那边的姑娘有些都去了西雅图。我当时在想现在的整个大环境已经可怕到这样的程度了吗?我不知道就是女生从一个城市挪到另一个城市,寻找的机遇到底是什么,其实像她们这样的状态,本质上就是一种危机感的出现,而且这种危机感它只会越来越年轻化。

“中年“这个词其实已经被模糊化了,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让你对于年轻的这种定语越来越往前推。可能你之前10年都顶用的东西,现在一两年你就真的得换新的,这是一种”面临淘汰“的危机。

在步入25岁之前,我没有任何买房的意识,觉得我一辈子租房也ok。但是我后来发现——中国的买房年龄段普遍要比日本年轻非常多。日本基本上你要到40岁左右,才买得起一套房。中国可能有些人20多岁,已经拥有好几套房。这种危机感来源于中国的房价涨得太快了。

因为我是杭州人,虽然我在北京,但也密切关注杭州的信息。过去4年,我可能每年回国一次,我每年回家都会发现,这城市我又不认识了,会有一种你在被迅速淘汰的感觉。我家的小区,在我15年离开杭州之后,周边的硬件全部建起来,地铁线全部通了,整个的楼盘大概涨了五六倍不止。

我洞察到这个信息之后,意识到如果我再不购买一套房产,我以后很难再买得动了。爸妈买房买得早,收入不如我的十分之一还能够舒舒服服拥有房产。

但是我现在即便收入高很多,如果不靠他们,我自己完全没办法承担得起上海的房,甚至可能连我家乡的房都买不起,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到很不安全。

图片

白一喵:

其实我们回看“中年危机”的定义,有这样一个现象,人在几个特定的时间段,比如说20、30、35,你到那个节点,你会忍不住跟你的前浪、同辈、更加优秀的后辈去比,在比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焦虑感。

唐海程:

我前两天就在想,为什么我现在绝对收入还ok,但仍然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最后观察发现是因为类似“隔壁王二狗比我好”这样的心态。

我之前在看知乎上有个很好的博主叫做弗兰克扬,专门聊大学生的,他写小说背后的一个逻辑是—— 果你自己不去放下和人比较的思维模式,永远像一个无间地狱。因为总有做得更好的人,大家一辈子战斗至死,但其实想想也挺惨的。

我们Vol11说过顺应的问题,我之前就老想放下,但是我后来发现我每次放下都会被暴击,导致我会发现我只能把手里刀攥得更紧。

范米索:

今天我倒是可以给你一个解法, 有些东西你抓不住,你就让它流走。

这是一位深圳土豪说的,他的成长经历也是从很底层爬上去的。他也是今年刚30,但是他就是对于人生很多事情的洞察非常释怀。

复杂的选择,简单的选择,本质上其实都一样,有时候你未必要去想那么多,有些你抓不住的,你就让他流走就行了,不要去执念一些东西。

那为什么我执念买房,房子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安全感。有个女生买了一套上海的房,她讲了自己怎么一步步买得起上海的房子。当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样是婚姻的选择,你没有房产的时候,房子会成为影响你决定婚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你可能嫁的不是那个人,而是他背后的资产。

图片

我的考虑是,有房相当于有被动收益, 你也会因为身上背负的债务压力而想办法去奋斗和努力。那个女生当时工资是2000多,房贷是3000多,最终拥有了上海的一套房,她说其实你人有时候有贷款的压力,反而会让你产生很多无限的可能性。

最近我也听到大量案例,可能穷到连吃饭都是负债,但他们咬牙扛过去了,最终也拥有了上海的房。因为没得选,他们会想尽办法为自己找到出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研究赚钱的路子,倾尽所有能力去尝试各种项目。

而上班族是不会有危机感的,更像是温水煮青蛙。

范米索:

小孟师傅的外形可能比较普通,但撩妹技能很了得,对女生情绪细节的洞察简直是信手拈来;而海程的帅是一种优势,导致不懂怎么追女生。

白一喵:

可能我们觉得条件一般的人,反而更能绝地反击,突破了中年危机。有些资质不错的人,反而突然就没了,公司里会有这样的现象吗?

刘飞:

这是很正常的。阿里整个园区其实就非常像一个大学,有些人可能一毕业就进入阿里,从工作到结婚、生子都在阿里园区,所理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基于公司来的,最终导致内卷。

在公司,打工人可能每天上班就感觉面前全是竞争对手,特别焦虑难受,招来的新人越来越多,还可能面临被淘汰。

写《黑天鹅》的塔勒布说过,月薪跟毒品一样是会让人上瘾的。进入这个人生的框架,你就看不到别的选择。假如十年都在做螺丝钉工作,你可能就把自己毁了。

至于做副业,首先你要有意识,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其次要有信息,知道还有更多选择,以及怎么做选择。

有危机感也很正常,如果没有危机感就咸鱼了,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状态。其实不管你是否和别人比较,或者做出了什么选择,最重要的是你逻辑自洽。

比如我来阿里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我来是学习组织运转的方式,学习怎么做产品,怎么理解业务,怎么做电商。我没有把自己放在这个框架里,一旦这个组织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我可能会离开。

唐海程:

所以你是把自己当做一家公司,给阿里提供to B服务。

白一喵:

尽管进入了同一家公司,但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有非常完整的主观世界,我知道我在为公司提供to B服务作为交换,另一种情况是把自己代入公司的角色,时间久了,他也意识不到自己可以换个角色。

因为我的工作跟人有关,我会忍不住去观察,于我来讲,这些人进入所谓“中年”的状态,是丧失了生命的能量。

某种意义上讲,我甚至会非常佩服那种在一个公司不爽就跳槽的人,虽然不是很理智,但它会呈现出对抗的气势,我还是能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能量**。**

刘飞:

中年和中产更像是一种“角色”,一种被塑造出来的概念。因为当我们聊中年危机的时候,已经存在假定——中年人要养家糊口赚更多钱,但实际上,你哪怕50岁过得像个孩子也是可以的,虽然不提倡,但只要你逻辑自洽也没问题。

唐海程:

我确实见过不少四五十岁还过得贼拉开心的那种人,你确实感觉他们好有生命活力,当然他们绝大部分人财务自由了。

这时,我确实会感觉你还是能够去创造你自己的游戏,你自己可以创造个跑道,你跑第一。

范米索:

我延伸一下你游戏的概念,我之前写即刻背景的时候,提到我经历过20多种职业,其实人生有时候就是那种游戏式的感觉,你如果只体验一种类型的职业或岗位,其实你会你会丧失很多的可能性,因为你选择了这个东西,势必意味着你其实已经放弃了另一种东西。

关于“选择”,可以切回我买房的逻辑。其实你买房,你买的是房背后的人生。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他可能只看到房产的表面价值,比如说这房子的核心地段等等。

但实际上,我放弃杭州,选择了买上海的房,不是我非要住上海,你要知道你买的地段,你买的城市,城市的人,你会有交集的小区的人,还有你周围的所有一切,都会跟你产生关系。圈子能够决定你能看到多少信息。

因为很多时候信息是闭塞的,只会在小范围的圈层当中流动,而这些圈层是不会往外界去散的,所以它会加剧背后的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如果我有路子,我有关系,我能做到的事情会更多。

第二个要说的点,当你标到了上海的时候,你会让自己去承担一个很大的压力,那种压力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的。因为这个目标会反向push我,我会量化我的财务。你贷款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它反而能给你自由。

举个例子,上海的这套房可能要800万,首付35%,也就是你要掏出将近200多万的首付,如果是30多年期的话,月供可能是2万多左右。

还有一个概念叫“拿铁因子”,可以形容我以前的消费行为,可能每天一杯拿铁,渐渐地这笔钱越滚越多,就跟我当年回国打车,半年花了7000多是一样的。

当你量化目标之后,你对钱会更有规划,有意识控制自己的必要支出与非必要支出**。**渐渐的你的思维会进行很强的转变,你不会再随意去花钱了。而且当你有这个目标的时候,你脑子会变得很清楚,你知道你选择的是哪种人生。

房子阅读👉:一个女生如何从负债到全款买入上海的房?

图片

白一喵:

今天我们是聊的中年危机,是在讲人处在一个特别彷徨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里人是很难有目标感,或者是说阶段性有目标,但他仍然会感到彷徨,这个时候人就会进入到一种幻灭。

假如说身边有人出现这样的一个状况,以你们的经验或观念,你们会怎么给到一些建议?

范米索:

我可以给你一个例子,最近接触了一些流量派的人,他们赚的是热钱,流量在哪里就去哪里赚钱。他们对于流量的思维就是人是数据,但是做内容的人每一个数字都会很珍惜,哪怕只有一个听众,我们也要把播客节目做下去。

而流量派会出现的焦虑是,他们做的事情是不可持续的。

玩流量派还是蛮厉害的,很敏锐。但是对于他们而言是没有安全感的,因为他没有办法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可以长期深耕的,有意义感的东西。

他的收钱模式就是割韭菜。这种危机跟我们想的没钱还不太一样。

这种危机是:第一,我下一部钱我不知道在哪里。

第二,我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是我提供不了任何长远的价值。第三,我人生开始出现了迷茫,因为我找不到我要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

每一个人他最后离不开的一个命题一定是成长的命题,或者说找到自我价值的问题。

刘飞:

在组织内部,也会有痛苦和焦虑。第一个核心原因是找不到自我价值。放眼中国,大家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之前的应试教育的目标太清晰了,每个人都养成这个习惯了。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中年危机?这中间突然就断档了,可能会因为我已经生活得很舒适了,职业生涯似乎也没有上升空间了,这个时候就完全不知道该干嘛了,这个时候的自我价值认知就会出现偏差。

再一个就是确定性的问题,刚才也提到了,因为我们之前还是应试教育,因果关系是非常确定的。但现在不一样了,做事会有机缘、运气的成分,还有你自己擅长的部分等等,你会发现确定性很差。

就是像你刚才说的,他们做流量的人可能不知道下一步在哪,因为你不可能预测市场的,就像抖音没有人能预测它会变成现在这样。

这个是常态,我其实觉得这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的是找到自我价值,这个是你要去探索的,但是你找到之后,确定性的问题确实是无解的,每个人都要适应这种状态。

白一喵:

这里可以分享顾问界的一个基本规律,人在适应一个场景的时候,假如他适应当下适应得越好,他适应未来就会适应得越差,因为太习惯于当下的规则了。

当你很舒服的时候,你就忘记了自己要突破框架,进行更多的尝试,但这些尝试可能占你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能不能出名也是随机事件,但算是打开一些新的可能性。

刘飞:

最**基础的还是意识,你再有一些信息,你还要再做一些尝试,你多去有一些这种感觉,时间久了你可能就有了更多的意识更多的信息,它其实是一个正向循环。**

其实本质上可能有点像成功学,但是我觉得很有道理。

每个人其实你要在意自己的输入和输出。你不要在意自己在组织内的角色,你还是要看重自己的收益是什么,你在这个公司里,你跟社会之间是什么连接,你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东西,你还是以自己为个体公司能给你的不过是title。

白一喵:

在中国很难讨论“who are you”,更多的大家还是在用title定义自己。

唐海程:

我18年的时候上过一个课,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的线下版本,当时反正其它人全都是那种40岁左右的公司上市的人。他们来参加这个课是因为他们已经把上个阶段的仗打赢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困惑自己下一人生阶段的道路何去何从。但我也看到有人没打赢,生存所迫双线作战依然苦哈哈。

白一喵:

荣格关于“中年危机”的解法,原来定义以40岁为分界,前半截重点是赚钱养家立业,解决生存问题。未必达到财富自由,因为每一个机遇不一样,不一定跟你的努力和能力成正比,但是起码你会有一个夯实的基础和能力。在相对来说比较富裕的状况下,再去做有关意义的探索。

图片

唐海程:

我最近还有一件比较困扰的事情,我究竟在干啥?向别人介绍自己时,拥有一个对身份的title定义,是不是就会能让你们感觉到稳固或者说安全?

视频:《我为什么讨厌对“上海名媛群”的嘲讽?名媛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人:复旦大学-沈奕斐

书/韩剧:《82年的金志英》

BGM:《王者战歌》言雾语

小僵尸表情包 via 符录

刘飞:

其实我刚开始工作的几年,也会追求title或者追求这种角色认知,那个时候我会认为比较有安全感。

但是到后面其实就陷入了你刚才提到的那一点——我到底在干什么呢?可以说陷入内卷了。没有做新的事情,但是新人越来越多。

找工作的时候发现,我不能光跟别人讲自己是5年产品经理,我得告诉他我干了啥,这个时候就会漏气了。

也许别人会看一下你什么职级什么薪资,但是他们不能完全代表你。因为那是泡沫式发展的一个行业,也会有很多鱼龙混杂的情况。

企业招你是做事的,招聘官也会看你的实力,而不仅仅是被title所迷惑。

有危机很正常,但是核心的解法还是你要搞清楚你的目标,你要自己清楚自己在干啥,是不是有成长,是不是学到东西了,你能缓解这个危机,但你不可能杜绝危机的,每个人都有危机。

但你面对危机是主动克服还是怨天尤人,那也是两种不同的选择。

白一喵:

我想起我从消费品转行产品经理的时候,在三节课上课,早期课程设计很少,产品和运营是不分开的,你要两个都学。

我学那个课的过程中,我会觉得虽然产品和运营是两个角色,但本质上它上层是共通的,你不能做产品不懂运营,反过来也是这样。

别人可能看到你有多重职业身份,但你知道他们的上层都是一致的。包括说现在我花时间比较多的做顾问和教练这件事情,虽然说你不用画产品原型图了,但本质是没变的,都在关注人的需求。

刘飞:

就是这种底层认知,更宏观的认知,抽象的认知,更能帮助到人。

这也是产品经理的思维里面最有价值的一些点。表面的技能,其实都比较浅,换一个产品立马就没用了。

但是大家的习惯就是追求确定性,感觉我会用这个工具看起来就很确定,而你说的这些抽象的概念,确定性很差。

至于特别想用公司title定义自己,这个是社会认知的问题。你要想清楚了,这是整个社会对人的一个确定性的追求。

他不一定对我们每个人有利,而是对社会有利,社会和政府需要每个人都有一个确定的角色扮演,这样最好。

范米索:

我可以分享自己的对于title的心态转变,我刚毕业的晋升目标是执行层——主管负责人——运营总监等等,但是后来经历了各种尝试,种种的挑战,我想法完全不一样了。

我不再去追寻那种title了,我反而会很羡慕那种像胭脂王那样的角色,他不需要解释太多,他就一个名字摆出来,已经能说明一切了。

不需要跟你解释我是谁,我干过什么,我是不是阿里或者是bat的哪个角色,只有一个名字就ok了。

白一喵:

因为他有作品,他的作品就是他影响过的人,而且这些人都过得不错。

当人家问你是谁,你觉得又很难回答出social的标签的时候,不妨直接拿出你的成果给他看一看,就是这种感觉。

刘飞:

我之前跟猫助 (多抓鱼创始人) 聊,她觉得自己迟早会创业的,她作为创始人直接跟这个社会产生连接,别人会尊重她这个人,就觉得她这个人做了这个产品。

但是你一旦在一个公司里,你其实是通过公司做这个产品,哪怕你是现在双11负责人,这个社会上只知道逍遥子和蒋凡,没有人知道你。

正好上期跟冯大辉也聊过,这里面尴尬的点在于,其实这个事儿它确实也不是你做成的,你是依赖整个大的平台。可能任何一个其他类似的人也可以,所以你是很难讲清楚你自己的价值、在里面的贡献。

反过来就会有一个恐慌,我如果失去了这个组织会怎么办?很多人宁愿扮演这个角色,因为没办法。因为意识到了,这个事我只能依赖组织去完成,我一旦跳出来我没有任何价值。

唐海程:

有些在大公司做到了销售总裁或者供应链副总裁的人,他们其实对自己出来做事非常恐慌。

因为他们会发现,只要他一脱离这个体系,他很难单独出来做一个事儿养活自己,他不能打造制造和销售东西的完整闭环。

刘飞:

我们不能说在组织里就产生不了价值,只不过这个价值的适用性很窄。

在组织内,你会发现你在积累一些能力、经验,只是组织内和你所在的岗位适用,就会出现很强的不安全感,如果你这个岗位被调整了,你被公司开除了或者有其他的一些变动就会很麻烦。

但是你在外面,可能刚开始确定性很差,但是你积累了很多东西。积累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比如客户是私域客户。在公司,哪怕有一亿个客户都是公司的。

图片

白一喵:

刘飞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路,要意识走在前面。

理解你是你,标签有它的意义,但这个标签不是你。平台的东西也不是你的,你私域的那些东西才是你的。意识到这件事情,这是很关键的。

还是延续我之前的观点,在你觉得还比较舒服的时候,你就已经要开始去做一些布局和尝试了,不一定以强烈的目的为导向,更多是以探索为导向。

不要等到像海程说的——你到了一定的level上不去,退出的成本又很高的时候,再去做尝试,因为试错成本会比较高。

所以联合创始人大家可以听听就好,不要作为人生追求目标。如果真的处于这个状态了,也欢迎来找我,只是解决的难度会更大,可能需要更加精细的观察和尝试反馈,真的是这样子。

刘飞:

我跟小白想法差不多,但我补充一个点——多了解一些可能性。很多人是没有意识到的。

尤其是在大公司大体系内,或者有些人一毕业就去创业,他没有见过一个大公司怎么做成的,他只知道按自己的方式反复创业,这也是陷入另一种循环。

所以不管是什么人,你如果自己发现遇到危机的时候,你还是多看一看可能性。

比如说我遇到危机的时候,我找朋友聊的效果远比我自己翻书要好,尽管翻书也有帮助,但是你以自己最开始的观点去理解书里的东西,还是有偏差的。

但是你找到很多人,这种是很经验主义的,中年危机这件事上一定是经验驱动的,你要看大家都在干什么,他们过得怎么样,你发现每个人都有危机,你心情会好一点。

每个人都有危机,这个事儿就是个常态,就跟人都会死一样。危机也是一个道理,你会发现很多人给你提供的可能性,让你有了新的想法,解决方法会更具体、更实操一些。

唐海程:

今天刘飞给我的启发非常大,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当做一家提供toB服务的公司,我自己也是这个观点。

第二件事情是刘飞最后去说的问题,在于私域用户和公域用户的差别,这个点总结得非常精准,因为价值是蛮不一样的。

在这个状态底下,你就能够更好地去思考title或标签给人带来的东西是什么。

范米索:

第一点是态度问题,其实我一直感觉危机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就是跟我买房逻辑一样,有压力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不知道这种压力会让你爆发出怎样的可能性,我是一个特别喜欢不确定性的人,我也不喜欢我的人生被规划,否则的话我会觉得很boring。

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你才能知道说你自己的能力圈以及你未来的潜能到底在哪里。

第二点是刘飞老师刚才给我的启发就是破圈。

找朋友解决这件事情给我的启发,如果你是产品经理或者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人疯狂交流也没用,因为大家的危机可能都一样。

可能你心里会好过,但是它本质上只起到情绪的安慰作用,解决不了你本质上的问题。而跨界的交流就很重要,一定要学会破圈,破圈本质上也是在挑战自己的人脉舒适度。有助于你更多地去想象,人最怕的就是缺乏想象力。

第三点人总归还是要去设置一个目标的。

刚才我们提到中年危机会有迷茫感,迷茫感的本质就是你可能在做本来不是你目标的事情。教育体制,会成为一个人生重大的思维的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更多的人他是在被外界施加目标,自己没有去想过自己到底要什么,甚至他可能想了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最后就选择了放弃。

我再抛一个非常哲学的东西,我们都在说价值感,哪怕说很小的一件事情,你也可以创造价值,但很多人他不知道自己这辈子到底要创造怎样的价值,所以设置目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比如我给自己设置的目标,抛开物质,我要一辈子做的事情是什么?成人教育。

白一喵:

面向成年人的教育,涉及到终身的教育,终身的成长。我跟米索都是在做这样的工作,只是我们的方向不一样。

-END-

参考资料

书/线下课《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知乎弗兰克扬

提到的人:半佛仙人、小孟师傅、塔勒布、胭脂王、猫助、冯大辉

BGM:《Get Going》Thomas Greenberg

希望我们的播客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收获~

更多精彩内容请移步收听,播客节目 『空无一物』

编辑 | 方糖呐

图片 | 方糖呐

主播

唐海程

(公众号:海程的无限游戏)

是一位分析师/企业战略官,擅长打造系统,格局和战略视野极广,毕竟是历史系人才。


白一喵

(公众号:增长潘多拉)

擅长商业策略、团队与组织构架管理调整。


范米索

(公众号:范米索)

个人品牌/中小企业/副业咨询,擅长将思维认知、个人成长与赚钱能力直接挂钩,目前已探索了20多种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