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介紹』

欢迎来到“空无一物”,这由三个无业游民发起的一档以赚钱、生活、成长三点为主轴,融入历史、战争、西方文化、投资等视角,结合当下去探讨我们该如何在这个社会更好的“生活(生存)”

播客收听方式:

🎵 1.点击图片,扫码收听

(小宇宙APP专属邀请码:KWYW

🎵 2.播客平台搜索 『空无一物』 进行订阅。

Vol.9

话题起因

白一喵:

前段时间在B站看到视频《从7岁到93岁的人生建议》有一个高频词:认识自我。 (点击阅读原文可看)

我们三个都知道“自我认知”很重要,媒体也会提及,哪怕是在校大学生都会知道。但我回想,哪怕是我念书时也知道这个概念,但我早年似乎并没有因此过得很柔顺。

图片

范米索:

“自我探索”或者说“自我觉醒”的状态应该是一段过程。我早年读书时有哲学课,老师会用苏格拉底来启悟我们。(经典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我们接受教育时,往往理论先行。在不断接收外部反应的过程中,你才渐渐觉醒。**比如你就读的学校、某阶段的经验、交往的人际圈、从外在的环境获得信息反馈等等都是过程。我当时还小,根本没有足够的认知去理解“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现阶段再去理解同一句话,和当年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不敢说现阶段对自我认知有多少,至少,我清楚当下的自己是什么水平,不会拔高自己的期待值。有些人总是盯着外部去看,去和别人比较。实际上,“比较”永无止境,你永远处于“比较”心态的自我认知,是很要命的。**自我认知要分两种,对内和对外。**

唐海程:

我自己掉过挺多坑的,而且是翻来覆去的坑。过来录播客的路上,我还在想,作为分享者,我有没有从坑里翻起来,我有没有资格去给大家分享。后来想想,在坑里待着给大家做实况转播也可以。(笑)

真的,“自我认知”不像KPI,它没办法量化,而是很典型的无限游戏,没有获胜指标。本质上以游戏的持续状态取胜,这特别考验人心。

白一喵:

你觉得“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差别主要是什么?

唐海程:

可以参考一本书《有限和无限的游戏》,“有限游戏”有明显的获胜指标,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无限游戏”就像塞尔达,哪怕一辈子不去砍怪,在草原上划一划也可以。自我的探索也是无限游戏,存在一个恐惧的点,你始终感觉没有尽头,久而久之,你会怀疑自己在做的事有没有意义。

说实话,今天的分享,我打完腹稿的那一刻有点哀伤。我日常就是武德丰沛的状态,但今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谈医院的项目谈挂了,整个人特别哀伤。

白一喵:为什么会哀伤呢?

是因为这件事刺激你想到什么了吗?

唐海程:

我最近做的业务激发了我全部的战斗潜能,状态和2015年左右的高强度工作差不多,很多日常的习惯也都抛掉了,就像铠甲全去掉,轻装上阵,也会变得对外界很敏感。更加武德丰沛,攻击力也越强,但这时我会觉知到,自己心里好像一直有问题。我们日常会追求人模狗样的升职加薪、赚更多的钱、做更多nb的事情等等,但我始终会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图个啥?

前段时间在社群里分享,知识层面我已经想明白了赚钱和个人成长不矛盾。个人成长最终就是做得成你想做的事,赚钱就是提供充足的资源去实现目的。双线并行,一方面要为自己获取资源,另一方面要知道实现目的需要什么资源。我自己这方面翻过很多的坑,感觉就像外交政策,一段时间激进,也有一段时间保守,我目前还在进行艰难的平衡和调整,或者说取舍。

难平衡的点在于,这特别像神话故事。比如吉尔伽美什,这样非常强的男性形象,在这个世界上到最后都会朽烂。自己在追求的东西,我会不断地challenge意义到底是什么,最后会进入“虚空”状态。神话人物他们是在国王的状态下,走上“英雄之旅”去求索,但我们知道去国王的路就已经很难,偶尔会想还不如原地放羊。日常我还是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想一想。

白一喵:

我很少有机会和同龄人分享这样的问题。在爸妈和同龄人眼中,我从小就是“想太多”的小孩,心思太重。比如大一时,别人在开心地玩,而我已经在恐慌未来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在当时,外界给到我的反馈是:你想太多了。

那时内心感觉与外在反馈存在矛盾,让我潜意识想更了解自己,试图去解释为什么全世界只有我在这么想?当时的互联网还不够互联,会默认我好像挺奇怪的。家人也会奇怪你读书挺好的,为什么会想那么多。

当时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帮助自己去解释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外界反馈和我内心的感觉有那么大的差距。高中念书还比较顺畅,只是内心存在一种不安。

不安被极度放大,是我在清华读书的那段日子。客观的表现是我的成绩不断下降,加上很多校友都是“神仙”,大家都聪明努力又有想法,这种环境触发了我的恐慌。

我当时有意识对外寻求帮助,但所处的环境给到我的建议并不真正有效。比如不知道做什么那就去实习,我照做了,实习也得到结果了,但依然没办法回答自己的问题,依然混沌。

可以用游戏做类比,我喜欢结果导向的“有限游戏”,比如闯关类RPG游戏,我不喜欢开放式游戏,比如网游,因为我很容易不知道自己要干嘛,无穷无尽,也没有明确的结果。这和我大学时实习没有尽头,学习追求分数高,这样的观感很像。你也不知道问题在哪,只是知道自己和身边人存在差距,并且追不上,已经获取的成果也没办法解释心里的困惑。

从那时起,我开始沉迷各种心理测试。使用这些测试工具更多出于恐慌驱动。但那时没人告诉我,工具需要有人解读,不能瞎用。

我很记得那时第一个做的测试是盖勒普,测试结果其实我并不懂,只知道字面意思,不知道找专业的人来解读,我自己读完就很绝望。我认真了,我属于说什么都会信的那种人,那个报告说人的优势是固定的,而我的前五项优势,字面意思看起来都没什么用(和谐、公平等)连“学习”都没有。当时就会自我怀疑,我的天赋不过如此,难怪我这么不顺。

事后回看会觉得当时的经历并没什么,但麻烦的是,念书和工作晋升都是无限游戏,没到达关卡之前会有无限想象,到达之后,心态变成了“不过如此”。

唐海程:

我也是,细细想来真无趣的感觉。但你不过关卡,又觉得被关卡难住了。人生游戏难玩的点也在于这里。

图片

白一喵:

工作早期,我的内心存在一个外人难以发现的恐惧。每次拿到一个成绩(比如证书、offer)都会觉得“不过如此”,也依然没有回答内心的问题。

加上我比较容易接触到比我高层次的人,比如一线投行,听到年长的他们对工作的反馈,我的感觉是:他们是很厉害,但听他们聊工作,我丝毫不动心。也会和海程一样想:这么努力到底图啥?反而陷入一种虚空。

唐海程:

你小时候是永远在担心下一阶段的事情,而我是小学就在担心死了之后怎么办。

(播客时间轴22:45-25:09,有一段关于“干尸”、“神灵”的讨论,文字稿略)

我小时候会受到两种矛盾的思维影响。我的家族崇尚武德丰沛,你必须表现如此。但另一方面,我会有荒谬和虚空感。

我非常讨厌CCTV10的《探索发现》,有一次节目考古定陵——万历皇帝的馆,侧卧下葬但棺木不小心歪了一下,出墓发现,他就像小朋友尿床不愿意起来的样子。人类没有什么职业比皇帝更屌了,但他的死亡也不过如此。我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

《金瓶梅》对我来说,不是黄色书籍,反而让我有一段时间进入了失去欲望的状态。书里有一句话是——“锦衣绣袄,是骷髅上裹不了的败絮。”我之前了解考古知识也见过披着丝绸的骷髅,你会感觉,很荒谬。

范米索:

我有不一样的感觉,正因为我们知道,所有人类的死亡都是可预见的,不可预见的是我们所经历的过程。比如我们当下的处境是什么,内心与外部环境是否一致。假如你感到痛苦,有极强的矛盾和冲突感,可能是因为你的处境不太ok,这个状态你能不能调和,敢去调和吗?

向我求助的人一般是内部与外部环境存在很强的冲突,不冲突的人不会找到我解决所谓内心的痛苦。他们的冲突点,归根到底只有两种,职场问题和情感问题。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这也是普遍共性了),或者自己处于一段关系中感觉到不舒适,不知道该怎么办。

更多人追求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比如考上清华、进入投行、互联网大厂,他们有着需要被外界认可的心态。

追溯工业时代,“功成名就”无非是进入很厉害的工厂当工人,意味着比其它工厂的人地位高、薪资高。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让工厂的形态变了,实体工厂就成了线上工厂。头部互联网公司,就像是现代的“超级大工厂”。

大家毕业后,趋之若鹜的是“众人都说好”的公司,但完全不清楚工厂的各个车间是怎样的,是不是核心车间,自己每天上班在付出什么,得到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渐渐心理失衡。

图片

进入了工厂,被分配到某个车间,但工作了几年,会发现各方面与自己的预期不同。内心出现了强烈的不适和痛苦,这时你可能选择跳槽到另一个车间、另一个工厂,但发现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问题是,你已经被大厂的“车间”框住了,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唐海程:

这件事特别好玩,我昨天和信托的人聊完,有很深的感受(一言难尽.jpg)。我那时意识到,我们以为自己获得了自由,但本质上我们都在超级大车间里。就像商周时代制造青铜器,其实和修路、挖渠是一样的。

一言以蔽之,祛魅。比如字节跳动、Space X、Google,这些词咋听起来很有魔力,祛魅之后,一个搞APP的、一个发火箭的、一个搞搜索引擎的。一点点拆解之后,很多东西就变得特别简单,又到了“细细想来真无趣”的状态了。

白一喵:

我有一个不太一致的观点,有没有趣味、意义,归根到底都是主观感受。也有人在字节工作是很开心的。从这个角度看,是否舒适,主要是看内心和外在环境是否匹配。

图片

白一喵:

我们都聊到了荒谬感、虚空感、过程中的恐惧,猜测大家在刚工作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好奇大家是怎么从当时的坑迈出来的?转变的点大概什么?当时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范米索:

我的觉醒,可能是2017年左右,在中关村一间互联网公司做O2O的时候。那时有很多初创公司,整体的大环境太浮躁了。创始人在每周的周会都会报公司估值,但我当时毕业没多久,作为执行,听到这些话会感觉很虚。换言之,他没传递出“公司估值10个亿”这件事的价值给我,我感受不到。

加上我的执行leader不擅长交付什么给我,他的能力有限,有时遇到什么问题,他也没办法帮到我。所有的一切都靠我自己摸索。我那时压力很大,每天回到家都睡不着。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没办法在这家公司待很久,只是为了不错的薪资留下了,像是寄身处。

虽然当时我是运营,但我对产品很感兴趣,空闲时间都在研究用户交互、视觉、设计、产品原型图等等。当时岗位上做的事情没有办法满足我。我当时处于内心与外界环境极度不匹配的状态。我硬着头皮做,只是因为给的薪资还不错,可以满足我的底层需求,仅此而已。但更多的价值感,我没办法在这家公司获得。

后来,我也换到其它互联网公司。第二年我已经是一个小leader了,能带一两个人。但那时的环境是,整个部门都在摸鱼,而你却想做点什么。我甚至发起过类似晨会的东西,让大家轮流进行各自专业领域的分享。

很记得那时有个姑娘的调性蛮高的,她分享的是艺术鉴赏、电影鉴赏等,比如断臂维纳斯为什么是美的,很明显与工作无关,但在培养大家的审美能力,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我从那次的分享,学到了很多。可以说,我当时做的事情是,改变,或者说制造所谓的环境。

后来发现,还是有问题,分享大概运作了1个月,老板发现怎么你们这群人围在一起不干正事,不务正业。我们的分享积极性就这样被外部打碎了。作为发起者,也没办法很有自主意识地做点什么。

那一年我特别憋屈,于是去了日本散心。到了一个新环境,我的感官又被打开了,感觉自己有些不一样,也说不出是什么。当下决定要在那里生活一段时间,重新开启另一种人生。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或底气做这样的事情。只是我当时觉得如果我不去,我一定会错过很多东西。

我知道要面临很多的苦,我知道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敢”,于是有了后面一系列的可能。

当时就是遭遇了强烈的不适和冲突。我当时拿到今日头条的内容组offer,而且还是内推,我看到那么高的薪资,对应届毕业生那么nice,很是心动。黄有璨说我未必想去,未必适合我,是他点醒了我。

我不确定那时加入刚起步的头条是否会分一杯羹,哪怕有可能拿到期权,哪怕随着它发展得越来越好,我现在也不后悔。我就是很确定,它与我无关,它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就像是平行宇宙,假如我走上另一条路,也许人生轨迹会被改写,可能很早赚到很多钱,但那个“我”能否找到内心想要,这一点存疑,很大概率那个“我”所获得的人生,我并不会羡慕。现在我过的确实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很多人晚年会感到遗憾,但实际上,所有的当下都是当初选择的结果。不管当时的选择出于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至于我目前的路径也很难复制,光是“胆量”,就阻挠了很多人。他们不敢离开所在位置的光环,不敢放弃太多光鲜亮丽的东西。

白一喵:

很多人可能会选择“接受”当下的状态,也与性格有关。“选择”也只是一种结果,而选择的动因,都可能带有不理性,反映了你的个性。

范米索:

我承受过的苦,其他人未必能承受。(小白:是,过得像农夫一样。那时去看你,我这么懒的人都看不过去了,要给你煮菜吃)

我那时为了开店这件事,有时连末班车都赶不上,大冬天的只能顶着风雪走回去,要走两个小时。东京街头的霓虹灯特别赛博朋克,有一次风吹雪刮,我当时在斜坡上边走边哭。当时觉得人生好惨淡,看不到希望,日复一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望得到头。在那样的环境下,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别人问我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的答案是:你们去地上狠狠地摩擦一下,挺得过去你一定会涅槃重生,挺不过去你就挂了。

我通过这条路快速觉醒了,比常规道路快。但如果没有做好准备,还是不要去尝试一些很危险的道路。只有经历过很底层的冷暖自知,那一瞬间你一定成长了。人的成长必定离不开痛苦,没有捷径可言。

白一喵:

确实,人本身就不喜欢改变,凡是改变必定会伴随不适。

图片

唐海程:

大家可以看一下level123的故事

👉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5f6969efaf5c3e001823d90b?s=ewoidSI6ICI1YjA2OTg2YWZkNTE3ZjAwMTdlOThhNTQiCn0=(可复制链接查看)

By 许楚

图片

简单来说,1是执行、2是规划、3是创造。常规路径应该是123地走,而我很不幸地,走成了321。我最开始学的东西是历史,历史是特别宏观的,是很典型的3。

图片

我从小就面对着蛮大的矛盾,现实希望我尽快做出1和2,但我脑子里会不自觉地思考3。导致我从出生到现在,必须保持非常高的战斗力,才能同时在1、2和3达成突破。我一直很喜欢3这件事,但别人冲过来了,你不可能挨刀砍,反击的时候必定牵连1和2。

甚至很多人问过我:朋友,为什么你不休息啊?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1、2、3对我来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多时候,当你竭力想保护一样东西,你会表现出一种“攻势防御”,通过进攻的方式进行防御。

我学历史就是特别宏观的3,往下落一层就到了2,这时候我在做consulting,比历史稍微“落地”了一点。文科学科很容易糊弄人,本质上是概念之间的互相包装,总的来说,还是经不起推敲。好在做咨询让我建立了一套逻辑系统,A可以拆成大a,小a,所谓的问题树。

后来去了创业公司,得到和乐纯。这两家公司真的是疯狂摩擦我。

因为我很容易带着宏观视角,但在公司里我做得很细节,不是重复性细节,而是难以预料的细节。比如说工厂爆炸了,车子掉水里了……

每次你听到的反应都是:哈?还有这种事情?

但你没办法,都得做。

刚开始在创业公司,我还是保持着不太落地的思维习惯,真正改变我的一件事情是,我后面做了分析师,很多人觉得你既然分析出来了,那你就去做啊,于是我就变成了项目经理。

很多人觉得我会算账,小时候我确实有被爸妈训练过,但那时仅仅是技能,还没变成我的本能。形成本能完全是在工作中习得的,我老得算账。举个例子,开店铺要选址,我的解法很简单,去“数”,没有任何取巧。一套极度量化、极度落地的逻辑。

(具体怎么数,可以看看这篇文章)👉把任何事情换算成钱来决策(上)

光是算出来了不行,还得做。我就这么被强行从3到2到1去拉,那时工作还有变动,我同时出任了总监、经理、专员,还带了一个50人的team,那是我人生中最分裂的时候。但现在反思,会觉得自己当时做得还不够好。

就像现在,我们当自由职业,我一直不太喜欢自由职业者这个词,更愿意把自己当做一家赚钱的公司,兼顾老板、manager、员工的角色,我还做得比较顺。

虽然我对外讲会偏战略,但我宝贵的经验是骨子里偏军人的经验,看重比较实操的东西。归因是创业公司的摩擦,不断push我想得更细。否则按照我原先的思考逻辑,就可能不那么落地。

我在1、2、3这件事情上,唱了反调。延伸来看,很多人的朋友圈或者即刻,都说得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你总能找到意思相反的“名人名言”。很多人都在说的,不一定是对的。

假设世界是一个“空杯”,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空杯”。这两年的风向是强调接地气,实际上不一定就“应该”是这样的。也许在某个平行宇宙里,恰恰相反。

我原先没有想明白的,就是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那套逻辑。日常的状态,我会思考,这东西本身对不对?是不是不一定所有人都是这样?就会去疯狂地challenge意义。

有个美国记者,提到毛泽东其实有一个很矛盾的地方,毛泽东主要呈现的是从A到B,也经常呈现一个问题:怀疑到B点的意义。这件事,体现在我身上也很明显。比如我最近处于疯狂赚钱状态,偶尔也会想,赚到了之后呢?于是我疯狂地压制自己,先赚到了再说。

图片

白一喵:

我刚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也是我的跨坑经历。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过关卡。可能大家的应试教育,会让大家形成“关卡思维“。比如大家去培训班,会问效果好不好,仿佛上了这个班就能怎么样。实际上,你解决了一个问题,还会冒出来新的问题,甚至远超预想。

我有2条线在同时推进,了解自我和积累经历。了解自我这条线包括MBTI、情商、人力等等,虽然偶尔会出现精力不够的情况,没办法都吸收,但会帮我划定一些原则。比如在情绪上会给到自己安慰,知道人有很大的差异性,你认可的自己未必和别人看到的是一样的,而且别人未必有恶意。那时我没有很刻意掌握沟通技巧、心态技术,但当我听到相左的反馈时,也不会胡乱归因“自己是怪人”或者“对方是恶人”。

积累经历这条线和工作相关,大家都这样,工作里总有讨厌的部分,没办法,拿人工资都得抗。早年我在做marketing的时候,可能真正开心的部分只有三分之一,做新品、创造和设计,这些过程我蛮幸福的。但另外三分之二,部门之间的撕逼和互相甩锅,以及项目中非常细节的部分,都是我所厌恶的。虽然逻辑上我也知道,当时我只是一个小员工,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利去调度。

唐海程:

我的工作活活地把我从ITJ,变成外向型的EST这样很aggressive的人。就可能你问我有没有梦想,我反而会问,朋友你客流量、客单价、毛利是多少啊?就是这样的变化。

白一喵:

念书时看卡耐基或者高效能7个习惯,当时真的觉得是鸡汤,现在有了工作经验再去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一句话,可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因为我们有了经验,经验往往带有很强烈的情绪、深刻的记忆,刚好和那种虚的抽象的东西产生关联。

可能看起来这些人早年在做很多打杂的事情,突然有一天就开窍了。而且这里通了,别的地方也通了,这就是背后的机理。一方面是责任与要求,另一方面是逻辑上你知道自己要保卫的东西是什么,这是必要的**。**

米索在日本的经历,自我意识讲到内在和外在冲突,这涉及“情商”的概念。这也是后来我通过工具和实践渐渐了解的一部分。大家理解的情商是遏制你的情绪,你要表现得心如止水,你要控制,给人很有修养的感觉。

实际上,情商分为两个部分,对内和对外管理。对外,就是人际沟通交往的部分。对内,不能回避自己的感受。比如海程不能回避对意义感的追求,你怕死人就是在担心无法在有限的生命获得充足的意义。

唐海程:

这段时间,我发现自己所有的激励体系都失效了 我已经不知道怎么奖励自己战胜的时候。

可以想象成古代的军队砍到了人头,不知道怎么奖励他们,好像唯一的奖励方式是把他们拉回战场砍更多人头,修金冠,把人头堆成山。我这段时间,完全就是在保持着攻击的惯性。

我也一直在思考,我确实在追求“意义感”。

范米索:

你可能是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上个阶段做得好。如果你没有达到目标,可能会产生现实和内在平衡被打破的落差。

有时候可能不用那么着急,比如你自我要求3天攻下目标,实际上你可以延长到9天,毕竟你的目标实际上并没有强烈的竞争在逼迫你。有可能是你的阈值被拔得太高了,导致你在不断地压榨自己、内耗自己。

白一喵:

这个事情有解法,私下可以再聊。重点是两个点,就像情商,对内和对外。对外就是人际关系处理,这也建立在对内的基础上,你要先了解自己是怎样的。

对内其实有两个点需要警惕,第一个是内观。一定要处于比较舒服的状态,接下来我会重点关注你的压力管理,内观首先要让你的身体恢复到舒服的状态,这个时候的内观相对准确,没有干扰过的状态。

另外一个点,也是我最近的观察,发现刚刚离开校园、00后这代人,可能会比较有意识地不听别人的灌输,这是进步,但大家可能容易搞错,你脑子里存在的想法不一定是你自发的。年长的人的说教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可以不接收。但媒体的信息轰炸,你可能无意中就接收了这个信息,对内在的干扰是很大的。

比如我不断在扫盲,MBTI有很多线上测试的版本,为什么一定要有专业的人介入,因为人很多的感觉都是不准的。你以为在选择的是真实的自己,但通常并不是这样,更多的是文化对你的灌输。比如有的文化会告诉你要外放,但有的文化会要你内敛。Vol 7 我们也有聊到推荐算法会不断强化信息。所以通常来讲,你的真实自我的观感是被严重干扰的,这种干扰更加隐蔽,比说教更加麻烦。

范米索:

小白有国际MBTI施测师资格,欢迎大家来测。我体验过,感觉对自我洞察更深了。不是强打广告,而是真的感觉很好。我会通过测试结果倒推怎样的男生更适合我 ,比如我是INTJ,查了下,我会更适合ENTP的男生。更多的时候我会喜欢独处,我可以E,但不是很喜欢经常这样。

海程也是INTJ,但我们呈现出来的样子不一样。

白一喵:

每个人的风格都很不一样。

范米索:

关于感情,我需要吸收能量,男友千万别内耗我。我更倾向于对方把能量传给我,我接收之后,有正向反馈,再回馈给他**。**虽然听起来很玄学,但我经历过几段感情,也确实是这样。感觉下次可以聊聊亲密关系的话题~

图片

白一喵:

希望大家有这样的心理预期:自我探索是持续终生的过程。并不是通过一道考题、购买服务、上培训班等等就可以达成的。也没有任何工具可以一次就解决。

多读些书是有帮助的。给大家一个提供线索:阅读“情商”相关的书籍。

唐海程:

方法论有十几分钟的量,大家可以到公众号【海程的无限游戏】搜索“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觉察”、“Credo”等关键词进行查阅。

大家可以再回顾level1、2、3的故事。从风险收益的角度,建议大家可以同时尝试“从下往上”、“从上往下”,更适合你的路会走得快一点。

从下往上的过程,大家要有谋略地进行尝试,不要在一些垃圾选项上耗费太多时间。而从上往下,很大程度上是靠天赋,是否能够诚实面对自己,需要非常多从下往上的历练才能懂。

我不相信山里的小和尚,因为他没经历过惨烈的损失,我比较愿意相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

自我探索特别像是在城市中修行。你不能只被摩擦、人间受苦,还得去想,但从上往下想容易特别空。而从下往上这条路,相对而言是比较优的解。

我现在还没到45岁,还没开悟,我还在坑里蹲着,我现在能分享的更多是在坑里的经验。

范米索:

建议大家可以试着做到“自我接纳”,非常重要。不管是自我意识觉醒、自我探索、自我认知,本质上都离不开内心和外在环境出现冲突这种矛盾。

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但我还是会认为人在这个世界就是来受苦的。无法逃避各种施加于你的痛苦,当你身上出现各种不适感,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自我接纳”,比如接受自己数学不好、逻辑思维不好、不是外向型的人等等。

我不活成世俗定义的样子,不必朝着人们定义的路去走,其实我完全可以创造自己的职业、自己的人生。接受当下、接受事实,并且去创造。比如我就是做不了投行、做不了投资,那我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东西去做啊。(海程:这一点很多人也不懂,可能我们还可以用一期来聊一聊)

范米索:

大方向下的尝试,可能会有低预期的反弹。可能你努力了100分,得到10分,其实也不用太难受,保持自我接纳的状态就可以了。另一点,人活在世间, 必须清醒和混沌并存,太偏向任何一面都会辛苦,甚至痛苦。

“自我认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去探索,去找到自己。虽然我当下处于比较自洽的状态,但我没觉得现在就探索到什么程度。当下的年龄、经历、阅历都会决定你对人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也许20年之后,我又有一层更高的自我认识了。

有时候大家也不用现在就着急找到答案,人生不是在找答案,而是在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你可以活得不那么有目的性,好好地感受沿途的风景就可以了~

-END-

参考资料

视频:《从7岁到93岁的人生建议》

书:《有限和无限的游戏》

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书:《发现你的优势》盖勒普

书:情商类书籍(eg卡耐基)

游戏:塞尔达

BGM:《Starlight Memories》Dennis Kuo

希望我们的播客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收获~

更多精彩内容请移步收听,播客节目 『空无一物』

编辑 | 方糖呐

图片 | 方糖呐

主播

唐海程

(公众号:海程的无限游戏)

是一位分析师/企业战略官,擅长打造系统,格局和战略视野极广,毕竟是历史系人才。


白一喵

(公众号:增长潘多拉)

擅长商业策略、团队与组织构架管理调整。


范米索

(公众号:范米索)

个人品牌/中小企业/副业咨询,擅长将思维认知、个人成长与赚钱能力直接挂钩,目前已探索了20多种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