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 当我们在谈亲密关系时,我们在谈什么?
『播客介紹』
欢迎来到“空无一物”,这由三个无业游民发起的一档以赚钱、生活、成长三点为主轴,融入历史、战争、西方文化、投资等视角,结合当下去探讨我们该如何在这个社会更好的“生活(生存)”
播客收听方式:
🎵 1.点击图片,扫码收听
(小宇宙APP专属邀请码:KWYW)
🎵 2.播客平台搜索 『空无一物』 进行订阅。
Vol.10
米索难得提话题,要保持她的积极性,嗯
白一喵:
这样的话题,我预计有很多听众想要听。
(米索:那必须啊)(海程:他们也很想听听海王的故事,我们这期酒都准备好了)
我也预估,很多人提到“亲密关系”,第一反应就是想到男女关系,顶多想到同性之间的恋情关系,但实际上,“亲密关系”的定义涵盖很广。因为存在这样的信息差异,觉得值得聊一聊。
范米索:
我也这么认为。现代都市的人,长期处于非常压抑的状态,他们会经常遇到难以避免的问题,比如亲密关系,而且通常处理得不是很好。希 望本期播客能够帮助大家在认知层面对“亲密关系”,以及对这个词本身有更多更深的思考。
01 如何定义“亲密关系”?(02:40)
02 好的亲密关系是怎么样的?(09:29)
03 三人关于亲密关系的择偶观 (33:17)
04 我们一定需要亲密关系吗?(1:06:10)
05 该怎么处理情侣之间的分歧?(1:12:40)
06 如何更顺利地进入亲密关系?(1:19:05)
白一喵:
由于我不是情感博主,目前也单身,为了避免信口开河,我特地做了功课,查了亲密关系的定义。字面上理解“亲密关系”,一定是一种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包含了一种亲密的感觉,可以是情感层面,也可以是肉体层面,甚至两者兼有。但在中国的文化以及大家日常聊天的语境中,似乎更倾向于情感层面的亲密感。
从这个定义外延,不仅限于伴侣、约会对象、朋友、家庭,甚至在同事、老板、下属之间都有可能建立亲密关系。
海程:
我的认知和小白差不多。亲密关系确实不仅限于男女关系,还包括父母、亲近的事业合作伙伴,甚至是很交心的朋友,包括北海(海程家的柴犬)
范米索:
我也完全赞同你们。只是现在的语境,很多人会倾向夫妻、伴侣、恋人,这类范围较窄的定义。我知道更多人想听到的可能是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
白一喵:
关于【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我们先定义这种关系是什么,再聊什么是这种关系好的状态。
从定义出发,有肉体与精神层面的亲密感,生物层面的性吸引这部分太明显,没什么讨论空间。我更倾向于讨论情感层面的亲密感。
这是一种流动的不断往前推进的关系,随着关系加深,会披露更多之前未曾披露的信息。伴侣与其他人之间的链接会有不同,有些话你会和伴侣说,而不会和普通朋友说。
范米索:
心理学家Kelly对亲密关系的定义有以下三点:
1、两人之间有长时间的频繁互动。
2、关系中共享着很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兴趣。
3、两个人相互的影响力很大。
我问了AI怎么定义亲密关系?
AI:
很多人会把亲密关系和性爱混为一谈,你可以没有亲密关系,也可以亲密但是没有性爱,也可以有性爱但是没有亲密关系。或者你和伴侣享受性爱的时候会更亲密。亲密,意味着你和伴侣对彼此都有很深的了解,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在酒吧过夜、公园散步等等,并不会创造亲密关系,这很可能只是一种错觉。也许当时感觉很好,但其实双方不构成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包括了解、接受、关心、对彼此的品质及差异性的欣赏、共同解决问题、安全感。需要时,能够互相支持。而性并不是一个容易实现亲密关系的方式。良好的亲密关系除了上述提到的点,更关键的是取决于两个人之间的状态。
3年情侣关系和40年夫妻关系,并不能进行比较。成**熟的亲密关系建立在相对稳定的时间轴里,意味着花更多时间展示彼此的自我,或者随着关系的增长,你们会展露更多自己好的、坏的、甚至丑陋的一面。**
还要学会表达情感,能够正确地向伴侣表达你的情绪,也是成功搭建好牢固的亲密关系很重要的因素。
范米索:
他的理解,让我反思,在探讨亲密关系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彼此了解,但实际上“亲密关系”这个话题包含很多的复杂性。
白一喵:
首先,我认为亲密关系是主动选择的过程。一个的典型反例是,你能否与家人建立亲密关系?答案是不一定。因为父母不是你可以选择的。在某种情况下,工作关系中的老板也不一定,除非你是主动追随他,这另当别论。
以我为例,我和家人关系不错,但我认为前提是双方都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而且在一些事情上,大方向一致。但不一定所有人都会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父母与老板不可选,但你的伴侣、朋友都是可以选择的,假如我们从一个更积极的角度,老板和下属也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亲**密关系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自由选择是亲密关系的基础。**
我从别处看到亲密关系的定义,包含4个点:透明、展现脆弱、对话、互惠。
光是【对话】这一点,已经拦下了很多人。我们几个都喜欢分享,写内容,观察别人的分享。但现实中,很多人根本没有在对话,他们缺乏聆听和表达心中所想的能力。经常在自说自话,没有信息交互的过程。
再来说说【透明】和【展现脆弱】,向别人示弱,把心里想的东西完整地展示给对方,这会有一定的不安全感,听起来不需要猜来猜去很好,但也可能不小心就会授人以柄。披露对象是否可信,需要智慧判断对方是否会以此伤害自己,包括信息的披露程度都需要分寸拿捏。
最后就是【互惠】,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一定有互相帮助的部分。以我为例,国庆出去玩之前跟海程聊过,我最近的工作状态不是很好,原因不明,如果外面有来找我合作的伙伴请他帮我拦一拦。最近不要跟我讲逻辑,多给我一些爱的鼓励,比如“你好棒”之类的。我可能能量不是很够,很多信息都不想回。这样的过程也是在展现心中所想,充分展现我的脆弱。当然这也基于我的判断,我也知道他有这样的能力,可以帮到我,并且不会以此害我。
做朋友也是在相互支持的过程,我不会把所有的负能量放给他,也不会在他需要我的时候,以“情绪不佳”的借口逃避。
总的来说,主动建立亲密关系,从这四方面进行衡量,是我对亲密关系的基本想象。
范米索:
海程正在经历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且长达6-7年了,我还蛮好奇你是怎么看待这段关系的?
海程:
小白刚刚的4个维度概括得很好。先说【透明】和【展现脆弱】,我觉得男生比较没办法做到,这对我来说是个同源问题,因为不能展现脆弱就不能透明,希望自己看起来足够强大。
我和女朋友从2013年开始谈,我们分过手,分手了1年半,在那段时间我就比较人渣了。这段关系应该分为前段和后段,前段我并没有展示自己太多脆弱,尽管她能感受到,关系的后段,我将自己更奶狗的一面告诉她。
看历史书不难发现,很多武德丰沛的皇帝、武将,妻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男生很容易在逆境时缩到洞里不出来,根据他原有的逻辑没办法解决问题,所以他需要有人把他从洞里揪出来。
伴侣可能是你所拥有最好的军师之一,虽然不一定想得有多好,但她会比你身边所有的参谋更了解你的脾气。你遇到的关系大多处于公开化场景,有一定表露,而伴侣能够判断你更深层次的原因,把你从洞里揪出来,让你重新变得平静,如实看待问题,这时事情会变得简单。
【对话】这件事情,我之前也做得不好。但现在我在努力,她也有引导我做对话。
【互惠】之前小白告诉过我MBTI的性格思考框架,我是INTJ,N是看全局、J是做判断,但其实这套逻辑有一个很恐怖的点,你的样本数据不够丰富时,判断容易不准确,还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就很容易崩盘。
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先看清事实(S是看事实,与N相对),再去形成全局的观念,考虑别人的感受进行判断,最后才能真正把事情落地。Vol 9有提到我的工作经历,工作磨出了我S(看事实)的部分,我感觉这部分小时候爸妈给我种了种子,女朋友在后面给我浇水,长出了一个芽。
白一喵:
海程的分享让我联想到2点:
第一点,人际技能。这两年亲密关系这个话题谈得越来越多,复旦的老师沈亦霏也会出来做分享,大家也比较关注。我的猜测是,一方面社会在进步,大家需求的东西更上层了。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我们更多的是人情在前事理在后,但是相应的维护人情、保持和谐的技能,并没有很好的发展。
对外是人际交互,对内的有点像自我管理。对己对人也是一体两面的两套东西。很多人不知道要了解自己,然后了解别人,知道别人跟我不一样,我要以让对方觉得舒服的方式去展现关心。这些都没有被讨论过,也没有被学校或家庭教授过。
进入到社会,能否在工作环境里通过工作习得,或者通过模仿你的上级和同伴习得,也完全是个随缘看命的事情,所以就会导致有很多类似问题出现。这可能反映了某种能力的缺失。
第二点,文化态度。海程最开始提到男生好像会比较不善于对外去展现你的脆弱和情感的这一面。我倒不觉得这一定是男生的问题,可能是所有具有男性化特质的人,也包括一些女生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人都有脆弱的时候,我能否识别到自身的脆弱,并且承认,而且使用方法把它表达给我所信任的人。这件事情的起点是态度,如果你的态度是“老子是一个天下第一的男性”or“老娘是一个独立的女性,我不会有脆弱面”。这样,对话就不可能发生。
范米索:
我之前写过亲密关系的文章,提到过经营好亲密关系的难度不亚于开公司。因为开公司更多的是人与物的交互,即面对事业和产品,相对容易控制。但人与人之间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这也意味着亲密关系的处理有高度复杂性。
这个观点很多人不同意,认为很明显开公司更难。在我看来,很多人还处于传统的社会关系,比如以前的婚姻是“搭伙过日子”,谈何亲密关系?
目前关于亲密关系的课程和讨论越来越多,也是因为年轻一代意识到,我们的感情不再像以前通过相亲或父母介绍,从而在一起,会有更高的精神需求。
(案例:亲密关系的“三个月魔咒”。
时间轴:24:12-26:35)
海程:
从繁殖的角度,雄性追求雌性,早期会投入大量精力,但获得后会倾向于节能的维持状态。热恋期三个月,其后便是“维持期”,这时男生会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其它,而女生相对慢热,与男生的感情节奏不一致,出现了感情态度的错配。
白一喵:
提供一个佐证,黄执中在一次辩论中将“追求”阶段比喻为“军备竞赛”,人会尽全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进入到关系后,则是相对坦诚与促进的“节能维护状态”。这确实是自然规律,很正常。
米索可以谈谈刚刚那个案例,女生想从男生身上获得什么?
范米索:
女生是一个“智性恋”,她会喜欢比自己强的男生,对外物倒不是很care。我身边还蛮多女生是“智性恋”,女生本身很优秀,有自己的事业,颜值也ok,但对另一半会有更高的要求。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强者崇拜”。择偶会倾向于科技领域人才或创业者。
白一喵:
我觉得这跟做生意很像。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但不一定是真正重要的。 当你选择了一个“智性恋”伴侣,务必知道你要因此付出什么代价。比如对方不那么善解人意、或者就是工作狂。万一对方发自内心认为每天花5分钟陪你聊天已经很好了。
回到刚开始讨论的亲密关系,我们所需有很多,而这都从一个伴侣身上获得,是否合理?
以我为例,我的朋友通常会认为我择偶一定要特别聪明特别强的人。实际上,不是的。我有很多书可以看、有很多年纪更大的长辈可以请教,而且我可以变得比他更聪明,所以我不需要一个比我更聪明的伴侣。
同理,我也不需要比我更有钱的伴侣,因为我可以赚。或者说,有钱不过是一个特点,而不是我的择偶优先考虑因素。 我也不会期冀他聪明、有钱、善解人意等条件兼而有之,这本身就不合理。
海程:
我有一个台湾做身心灵的朋友,他拿着卡纸让我排序,一开始我的排序还是“聪明可爱又善良”,但2小时后,排出来的前五个词都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性感。
我记得发过我喜欢的类型女生的图给你们看。
范米索:
嗯,就是眉眼特别欧美的小姐姐。
白一喵:
我试图过度解读一下,海程应该喜欢独立感很强的女生。
海程:
对,我统计过我喜欢的类型,以我有限的恋爱样本回溯,她们家庭都挺ok,有弟弟妹妹,父母关系不太好,本人艺术感特别强,特别像南美小说的弗里达,很有个性。
白一喵:
至于我,我首先会看自己的直觉。这个人会不会让我感觉很放松,让我能够舒服地展示自己的更多信息。
刨除外表,我还会在意这个人的性格稳定度。我有自信能够跟任何性格的人相处,但要看这个人的性格是否稳定,这能通过日常小事体现。
(案例:国庆与朋友出游安心当“废柴”的体验,
时间轴:36:20-38:18)
范米索:
我当情感教练的时候,一直跟女生们强调一件事:你们要搞清楚,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处于第一优先级的需求是什么。搞清楚最核心的需求,才去对次要的需求进行排序。
毕竟人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全方位很强的人,大概率也很难成为你的人。
白一喵:
我是研究人的,我倾向认为人的特质是中性的,但特质也会有冲突。比如你喜欢理性的人,你就得接受他情商不那么高;反之他特别温柔感性善解人意,你就不能强求他特别理性有决断力。
范米索:
大家很多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很多判断都源于身边的灌输。比如要有房有车,但也没有追究过背后是为什么。本质上,你是要和人过日子,不能只看表面。
我以前踩过一个坑,我当时追求的是和我一起创业的人。严格来说,我从小学开始就有强者崇拜的意识。每个求学阶段,都是和“大队长”、“年级第一”这样的角色谈恋爱。
很多人觉得谈恋爱影响学习,no,要看你对标的人是谁,我会忍不住想要和自己喜欢的人比肩,会因为对方成绩好自己也发奋学习。
(有一段让人会心一笑的小故事,
时间轴:42:03-42:50)
“强者崇拜”的坑我走了挺久的,乃至大学期间我还会喜欢比自己年长好几岁的人,觉得他们成熟、阅历广,但当我踏入社会意识觉醒后,会觉得大叔好油腻,自己以前是眼瞎了吗。你会发现,当你快速成长,你就不再需要依靠对方了。
这一点很重要,不少女生很难从一段“叔控”中走出来。包括我以前“强者崇拜”,会喜欢创始人level比我大几岁的人,后来就开始怀疑,我真的喜欢他们吗?当我走入社会,不断成长也获得了他们曾经拥有的,再回头看他们的想法与理念时,会觉得,天呐我当时怎么会喜欢这样一个人?
但你成长之后回头看当时的选择,你会发现,当时的选择未必是你真正想要的。
(奶狗控是怎么养成的?时间轴:44:34-46:42)
后来,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才又重新审视择偶观,也会有所总结。很多女生只体验过1-2段关系,在我看来是不够的,在进入正式关系前要先约会,别着急。
海程:
我一直有个问题,【约会】到底是个啥?
范米索:
就是dating,这个概念源自西方。比如线上要聊天,频繁互动,这可能是释放好感的信号。在和多个人聊天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谁和你聊天更舒服。谈恋爱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对话】,很重要的就是看你和对方能否聊下去,毕竟人生路漫漫,难以逃离聊天的艺术。可以尝试拆解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里的话术,看他们为什么能聊一整晚。
线上聊完,就轮到线下见面。第一次见面肯定不是男女朋友状态,这时就是一种约会了。你们之间的状态可能言语间会有点暧昧,那正常的程序就是见个面、吃个饭、可能逛个公园。如果对方在饭后发起喝一杯的邀请,而你接受了,那又是一个信号了。
白一喵:
米索的划分方式会比较“外显”,每个人会有不一样的定义,比如第一次亲吻或者拉手就进入了dating。可能因为我是内向型,更倾向于内在的审视模式,认为“约会”有一种内心在确认的过程。
我们谈过恋爱都知道,一开始都没有什么理由,或者事后回想会发现理由都是自己贴上的。但这也是爱情的有趣之处,它就是没有什么道理,但是过程中你会反复确认。
就像现在米索当初喜欢过“大叔”,感情确实是真的,只是现在回头看,会发现那不是真正的“爱恋”,而是一种“慕强”的心态,而已。这就是一个确认的过程。由于我的性格导致爱追问,也会对自己好奇,可能问自己,为什么会喜欢上这个人?尤其是这个人不那么符合我对外所说的一系列标准时。我就会觉得很奇怪。
包括我感觉和他相处很舒服,可是和朋友相处也会有舒服感,那有什么不一样呢?会有类似的确认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我才会认为他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人。
范米索:
对我来说,爱或者亲密关系,它的形式或状态,还是有更多想象力的。不必局限于线下约会或着急确定关系。很多时候,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观察的过程。尤其是女生,会非常着急,她们在关系里会有很强的不安全感,假如不确定关系就不浪费时间在你身上。甚至有女生威胁过男生要确立关系。
假如女生现在有一个聊得不错的暧昧对象,吃过几次饭,也拉手、接吻了,但对方没有给你任何关系的确立,你可能会陷入一种不安,你会想我们现在算是什么关系,对方可能说暂时不想。
海程:
我的女朋友倒是可以给你一个崭新的答案 。有一个背景信息是,我从来没有追过女生。我和我现在的女朋友当初在一起,就是该做的都做了,然后她就“从此你就是我的男朋友了”。有一种直接造成既定事实的感觉。
(海程是如何被收服的?
时间轴:54:54-55:45)
白一喵:
虽然刚刚聊到几种不同的模式,但都一定会有双方建立确认、建立共识的一个节点。这个过程,是心照不宣还是广而告之;是开放的西方式,还是含蓄内敛中日式,因人而异。
而我会以主动去问的方式确认,不能接受在这个“确认”的节点上过于朦胧暧昧。
范米索:
以我的约会经验而言,我约会过的日本人,在确立关系的这件事情上会很明确。比如约会过1-2次之后,就会发问“能不能成为我的女朋友”,我很欣赏他们的勇气,但我都拒绝了,因为那个感觉不对,不太合适。中国的环境下,也是类似的,但对我来说进入关系之前是需要观察一段时间的。
海程:
你有主动追过人吗?
范米索:
在我看来,感情关系不是谁追谁,如果用“追”这个词,其实有一定的失败性。恋爱的“追”也像是一场很有意思的游戏,就像赚钱,钱不是那个结果,真正有意思的是怎么赚钱的策略。同理,追到那个人不是结果,而是当中的策略是什么。
一般来说,我不会去追,如果真的喜欢对方,我会给一些方式让他来找我,而不是我去追人。释放信号,假如对方get不到,还不主动,那他可能不是很符合我想要的。我喜欢狐狸型的人,很聪明,随机应变能力特别强,我没办法接受一个特别nerd的人。
男生有时候应该稍微头脑灵活一点,思维敏捷一点。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丛林危机,但实际上也需要面临各种大大小小的危机。我希望我的伴侣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很灵活的人,反应敏捷,可以保护好自己。不求他能保护我,至少不需要我去保护他。
白一喵:
在中国,普遍来说,同样的年龄段里,男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会比女生大。生理层面,男生大脑成熟也会更晚,自我觉醒时间也会靠后。在成长层面,不管基于什么原因,呈现的结果是女生走在前面,而男生是滞后的。并不是智商缺损,而只是时间问题。男女步调不一致,时间上的错位导致有很多误会,双方产生不满。
范米索:
我见过一些独立的人,他们从小的生长环境可能是比较充满竞争或者危险的,也由此练就了对环境敏感的嗅觉和强观察。我个人会更倾向于独立型的人。
海程:
猛虎和老虎有什么区别?
范米索:
老虎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谈谈street smart和book smart的区别。
我之前谈过一个在清华读AI的男生,他专业能力也很好,长得还ok,唯一的问题就是他非常nerd,没有办法在一个生活的环境下迅速作出反应。比如遇到一些很小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做,会向你求助。在你看来,这个事情完全可以自己搞定,你会觉得你在当妈,这种感觉让我觉得不太合适。
白一喵:
你不是说他像是AI吗,那我认为他只是data不够,缺乏训练。脑子和沟通能力都很好,之所以感觉不好,就是经验值的问题。(海程:我也觉得他应该有一套很好的算法,只不过他没有街头的数据。)
之所以不知道,就是因为没有经验。比如你从来没有过经验,你就不会知道原来有些人你跟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原来有的时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都有一些暴力手段,它是必要而且很有效的。
范米索:
我本来以为我喜欢book smart,后来就切换到了street smart,我发现我更喜欢后者。
可能走个极端,他可能都不喜欢看书,但是在某些方面会非常厉害,比如说接你的梗,反应非常敏捷,想一个事情你抛一个观点给他,他可以给你提供出其他很有意思的观点,包括生活上他的能量很足,反应能力非常快,而且超过你的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觉得,好像我可能更喜欢那种灵活的状态。
外表还是要干净好看,男生千万不要认为“有钱就是一切”。
人的择偶观就像是“瞄准器”,会根据你的经历和体验发生改变。你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以为你要的可能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要找清楚自己的需求,就需要多进行自我反省和体验。
海程:
我之前根据还原论,从生物的角度去拆婚姻和爱情,拆到最后发现好像都不需要谈恋爱。我就以为只要我走出上一段恋爱,我就可以进入从此海王的状态了。但最后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沟里。
非常理性地拆,你会发现心理咨询师/教练+洗碗机+洗衣机+充气娃娃,也能解决问题。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想,为什么还需要亲密关系?
范米索:
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有即友在我们的话题动态下留言问过类似的问题。他也怀疑亲密关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因为希望年老时有个伴,那保姆可以解决;如果是因为精神依赖,养猫养狗也能解决。那到底亲密关系能带来什么?**
海程:
只能说我从理性上拆解是没问题的,好奇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白一喵:
我也从理性上回应你,因为从理性上看,人就是非理性的。这里的“非理性”也是中性词,人就是会探寻意义感,会寻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果没有这一点,人就是和AI一样了。但事实上,人就是有很多莫名其妙无法解释的东西,往往归为自我成长和认知。**你不一定要通过亲密关系获得个人成长,但亲密关系是最快的方式,这个观点引自沈奕霏老师。**
比如你可以像佛一样用一辈子去内观,这很难,哪怕冥想一整天什么事都不做,看看你受不受得了。恰恰是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亲密关系是一段很好的过程和体验。
范米索:
我来补充回答这个问题,亲密关系更像是照镜子,你能通过对方看到你自己,你任何好的、丑陋的一面,或者不为人知的一面,都会在亲密关系中展现出来。可能对方是唯一一个看过你暴躁,摔杯子各种坏脾气的人,甚至你都会惊讶于自己竟然还有这一面。他会让你暴露自我,让你更能认识自我,尤其是坏的自己。
亲密关系就是在展现自我。当你以上帝视角观察这一切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他也是我的另一面,你就开始思考要不要接受或者修正这一面。这就是亲密关系能够带给你的体验。
还有一点是,你在亲密关系的过程中会反思自我,自我觉醒,甚至是做自我调整。你可以找保姆解决衣食住行起居问题,可以找猫猫狗狗解决精神依赖,但你一旦陷入亲密关系,你即便一个人或者走路的时候你想起那个人,你会很开心,忍不住面部出现一个微笑,甚至会有心痛的感觉。
作为人类,产生爱意是很美妙的一种感觉。
有的人可能30岁了,都还没体验过爱情,没有产生过对爱的冲动。
白一喵:
这未必是坏事,只是看你需不需要亲密关系。假如你发自内心地认为并不会给你造成任何困扰,那也OK。只不过我们今天从自身角度进行讨论,认为亲密关系是必要的,即使不能来自你的伴侣,也可能来自别的方面。
范米索:
亲密关系能够给你带来一定的关于自我成长的审视。这是我认为亲密关系比较重要,且建议大家去体验一下的原因。
海程:
我们有一个绝妙的办法——角色扮演。互相演对方,而且非常夸张。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这很有意思,往往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哈哈笑。
白一喵:
可以用排除法,看看你和别人之间是不是有同样的问题。亲密关系是一个很好的镜子,通常在这段关系里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可能反映在别的关系中。这些问题恐怕是因为缺少人际技巧,包括缺少对于自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的理解。
举个例子,有一对我施测过MBTI的夫妻,仅仅从获取信息和做决策的角度在看,他们的性格类型完全相反,他们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所以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吵架,尽管已经是老夫老妻了还经常吵架。
出于成年人基本的克制不会有隔夜仇,但就是不理解为什么某种情况下讲道理对方不会听。后来get到了些sales knowledge,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知道不能在对方需要情感的时候讲道理。假如两个人不合适,分开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亲密关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还要求双方持续地成长。如果双方成长的步调不一致,或者方向出现了根本性的分歧,那确实没办法强行绑在一起。
范米索:
处理观点之间的争论,我的建议是双方针对同一个观点给出论点论据,如果你能说服我,那也OK,如果我认为你的想法存在误区,我可以帮你进行补充等等。我们可能最后也会产生争执,但我会在对方打断我说话的时候,告知对方,我感觉这是不礼貌的,你没有在尊重我,希望能够先听我把话说完,不能因为情绪上来了,强行打断我。
我心平气和地表达这些话的时候,对方就可能意识到他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夹杂了情绪,从而跟我道歉刚刚确实情绪化了。就事论事,不要带有情绪表达观点。如果你做不到,那就不用讨论了。
社会话题另说,涉及到立场,或者一些很敏感的话题建议大家不要聊。(小白:这些观点不一致的大概率也不会走到一起)
白一喵:
我想补充一个与亲密关系弱相关,但很重要的点。大家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主动做选择这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你想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更顺利,建议大家多去开阔眼界、见世面、长见识。见得多了,比较不容易大惊小怪,脑子里的样本多,比较不容易过度反应,也不太容易被人忽悠。
海程:
而且尽可能高烈度。因为即使你谈了很多,但低水平战争只会让大家越打越低。至少在早期,多场次高烈度地作战,你可能也会见识到不同的作战模式。就像你一开始在一片大草原,以为哪里都能走,但其实你在不断试探自己的边界。人不一定只喜欢某一个人,而是喜欢一类人。这也很难理性地通过一个量表进行筛选,只能靠不断亲自尝试。
范米索:
边界这件事,在我看来也是需要不断地经历,然后去打破你自己。比如我之前无法接受异地恋,理由很简单,我觉得不靠谱,我对对方没有信任。但后来发现,信任这件事是亲密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你必须跨过信任这一关,因为你无法保证这辈子你们不会因为出差、出国求学等情况处于异地状态。如果没办法做到信任与独立性,你们的关系会因为距离产生很大的问题。
在选择伴侣这件事情上,你要想明白自己是怎么样的人,对应的需求是什么。否则草率地进入一段关系,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挫败感或伤害,你甚至可能因此丧失信心。
一个解法就是,多看。你可以不体验,但你要去观察周围人,看到好的亲密关系就去了解他们是怎么经营的。再者,你约会男孩的时候,也可以多观察一下自己的状态和想法。
我们讲再多的理论,最后的决策者依然是你自己。亲密关系本质上也是一个思维认知的问题,你怎么去识人,怎么识别你的未来伴侣。择偶,永远都是一个终生的大命题。学校也不会教你这些东西,但你也要培养这样的敏感度。不必像大众——谈恋爱结婚生子三步走。谈恋爱,不一定要结婚;结婚,也不一定要生孩子。
我还有一个观点:结婚之前要先同居。你都没有同居过,你怎么知道对方有么有什么奇怪的秉性等等。不要用太传统的观念去限制你自己,尤其是女孩子。
海程:
我同居之前也不知道女生会掉头发。就是,人很容易把对方脑补成小仙女。
白一喵:
其实我们刚刚聊天的过程中,提到慕强的心态,这和接触之后的幻灭感,往往是搭配到一块的。因为“慕强”可能体现在多方面,比如觉得这个人很强、很美、很有能力,抱着慕强心态进入亲密关系,很容易会把这个人“神化”,深入接触之后发现对方不过是个“人”,这时就会有幻灭感。
海程:
大家建立一个高大的人设,我觉得其实都很有问题,一旦进入长期的关系就会崩盘,所以大家不妨在日常就解除特别高大上的人设。我每次看小红书的时候也很蛋疼,发现“全能选手”的时候,感觉并不符合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范米索:
我接触过不少有几十万粉丝的人,但内心过得很痛苦,只是表面光鲜亮丽。(小白:请大家回到现实好吗~)所以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好,名人背后有名人蛋疼的地方。
-END-
■ 参考资料
人:斯坦福大学讲师-心理学家Kelly McGonigal
人:复旦大学-沈奕斐
书:《亲密关系》
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总共有三部曲,学习聊天的艺术)
BGM:《七年滋养》陈晓琪
希望我们的播客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收获~
更多精彩内容请移步收听,播客节目 『空无一物』
编辑 | 方糖呐
图片 | 方糖呐
主播
唐海程
(公众号:海程的无限游戏)
是一位分析师/企业战略官,擅长打造系统,格局和战略视野极广,毕竟是历史系人才。
白一喵
(公众号:增长潘多拉)
擅长商业策略、团队与组织构架管理调整。
范米索
(公众号:范米索)
个人品牌/中小企业/副业咨询,擅长将思维认知、个人成长与赚钱能力直接挂钩,目前已探索了20多种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