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3 什么人适合成为自由职业者?什么组织促进成员,不断学习为自己负责?
『播客介紹』
欢迎来到“空无一物”,这由三个无业游民发起的一档以赚钱、生活、成长三点为主轴,融入历史、战争、西方文化、投资等视角,结合当下去探讨我们该如何在这个社会更好的“生活(生存)”
播客收听方式:
🎵 1.点击图片,扫码收听
🎵 2.播客平台搜索 『空无一物』 进行订阅。
(小宇宙、喜马拉雅、Apple Podcast、荔枝fm、网易云音乐)
嘉宾1:小孟师傅
(往期回顾:vol17.没上过大学,却在投资世界里得到救赎)
嘉宾2:胭脂王
自由投资人,在做有关财商教育的知识付费栏目,教大家一些套利的知识。
话题发起:话题库—— 小燕(听众)
如果大家有想要投递给《空无一物》的话题也欢迎在文档里提出:
https://shimo.im/docs/P9dpQRpC9Ypcd9p9/(or👉文末阅读原文)
Q
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自由职业者?
范米索:
这位听众,你很幸运。今天我们有五个人一起帮你答疑解惑,而且五个人都处在自由职业者状态。
是专业劝退大家上班,或者专业劝退大家成为自由职业的五个人。
那各位你们有什么想法?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当自由职业者?
小孟师傅:
既然我们谈到自由话题,我觉得一定要先定义一下“自由”。
我个人对于”自由”的定义:自由的关键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在组织里不一定不自由,脱离组织也不一定自由。
在百度关于“自由”的相关定义——
第一个定义:追求自由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为了获得幸福
第二个定义:约束是自由之母。人们之所以会追求某种自由,是因为人们感觉到某种不舒适的约束。但是如果你感受不到这种约束,那其实不会因此产生渴求自由意识的行为。
第三点,心态决定自由,感觉到约束是产生自由意志的前提。
第四层,自由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但是不幸是幸福之母。人们要幸福必然经历不幸的约束。
你经历过什么是不自由,什么是不幸,你才能比出什么是幸福和自由的。(可以回溯Vol18 memo也提到过类似观点)我觉得而且这几层是慢慢去深入的。
到底什么是自由职业?首先,自由的前提是你一定要有底层可以依附的东西。
作为企业的创始人或者老板就自由了吗?不一定,因为你可能受制于很多东西,要考虑很多事情。
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或者不自由。包括财富自由话题,每个人对于事情的标准不一样,而且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或立场也不一样。
可能二三线的人觉得有千万收入就很好了,一线城市觉得过亿也没什么。所以这没有一个广泛的标准,更多是看每个人在心中怎么去定义它。
由我来定义“自由”,不取决于你是否在组织里,更多是取决于你做的事情认不认同,你如果在做一件你非常发自内心认同,你每天睡觉很开心的事情,你自由的。
之前在第十七期跟你们一起录过博客。当时我自己的心态是:我特别自由。虽然我也有很多事要做,但是我本身很认同这点。
海程:
从逻辑上来说,小燕问的是:什么人最适合当自由职业者。
从过往我看到的一些人来说,最好的状态其实是类似创业者的状态,他们本身具有把自己作为一家公司去经营的能力,这件事情非常重要。
然后拥有极强的驱动力来进行产出。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的都可以,极度热爱或者迫于生计的驱动力都可以,否则会很难。
后者虽然经验上有点像下岗员工再就业,但其实能做好的也不少。
范米索:
我之前有跟小白有聊过这个话题,很多人会把自由职业者理想化。大部分人把重点聚焦在“自由”上,没有聚焦在“职业”上。
其实自由职业对个人能力有很强的诉求。常见的自由职业者,可能以前是设计师或者手艺人。随着岗位不断增加,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你闻所未闻的职业。
而这些人一种独立个体的存在,他们逐渐在崛起。教练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自由职业。可能在在十几年前,你都没有听过有人把教练作为职业,但事实上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多。
是否必须先要有极强的自我驱动力,那才可能会有产出,从而实现所谓的自由职业?
其实我觉得“自我驱动”这个词它有点tough,给人一种压迫感。就我所了解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反而不是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
好比我写一篇文章,我真的不需要每天告诉自己今天一定要产出什么,因为我很喜欢,我很享受喜欢写作的过程,所以任何时候我的灵感源源不断的。
没有人迫使我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也不需要自我驱动力,文章就像水流一样,它自然而然就出来。不需要拿一个高压泵去压它。所以我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这个类比想说明,自由职业的驱动力在于做的事情是否充满热情。就像《心灵之旅》寻找花火,你是不是能找到让你即便可能暂时看不到任何回报,你都很愿意去投入或者是付出的事情。
如果自由职业只是单纯为了生计,你自然会说“我要驱动自己去做”,但是如果这件事情已经融入到你的血液、你的生命当中,那你会把它当成一种使命在做,不需要所谓的“自我驱动力”去push自己有产出,从而开启自由职业者道路。以我的观点可能是:很重要的点是你要找到你热情所在。
我其实不自律,但是不影响我输出。不管是写作还是跟人分享,都不需要我自律,是我很喜欢、并且我非常乐意去做的事情。而不是你要给我设定闹钟,告诉我要自律了,要开始做什么事情了,那这样我觉得我一辈子都自由不了。
所以“自由”的概念是相对的,它并不绝对。
白一喵:
如果提问的人的状态是——正在摇摆要不要进入到自由职业者,或者现在不太确定第一步要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当下应该做点什么。我会给的建议是:
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品味是很重要的。你想做的事情体现了你的职业品味。你要有很好的知识品味,能够分辨哪些知识、信息是真的有质量的,有哪些相对来说比较低劣。
就以“自由职业”为例,其实严格意义来说,它并不是一个职业,也不是社会角色,只是一种状态。如果你的感受是“我的工作很自由”,那其实本质上你处在“自由职业”的状态里面了。
不管你想要怎样的职业路径,你得知道好的标杆是什么。好与不好是一个主观的判断,你要把它罗列出来,搞不清楚的时候,以下问题可以依次问问自己:
你想进入到自由职业的状态里面,哪些人你觉得特别想去学习的?
那些人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什么?他在看什么书?他日常的工作是怎样的?
他在跟怎么样的人在打交道?你有去做过研究吗?(这个问题又会拦下来一堆人,但其实这件事很关键)
从逻辑上来说,你很羡慕这样的一个状态,你想要成为这样的一个人,那你当然得知道他的状态是怎样的。
否则你没有了解过,你没有办法去追逐目标,无法细化落实到一些非常具象的行动中。第二,你都没有做过细致的调研,你怎么知道那种状态你真的想要?
比如有人想成为马云,但马云所承担的压力他未必想承担。很多人往往只想要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却不想要,或者装作不存在,这很显然不合理。
总的来说,转变的开始是确定一个好的品味,以及确立“好”与“不好”的判断标准。这包含自我认知的部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状态,内心做出选择。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但你做过调研,用心感受过自己的喜恶之后,你会有答案的。
胭脂王:
我从法律角度来聊下自由职业问题。自由职业有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可以叫做“劳动者”,他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公司买的是什么吗?是你的时间。而自由职业交付的是什么?是成果。
自由职业者并不和特定的某个公司,或雇主发生劳动关系,而是我可能和很多人发生劳动关系,我通过交付成果换取我的收入。
倒推来说,什么样的人会成为自由职业者?
第一种,你在组织里面某项技能特别强,然后你发现了组织只是在买你的时间,而不是按照工作成果给你付费,你发现很不划算,于是你跳出来了。而在外面的话,市场会按你的劳动成果付费,是市场在给你的能力定价。
然后另外一种人我觉得更有意思,实在走投无路了,没有组织愿意雇佣你。我和小孟也聊过,当年但凡有人给我们开了两万块钱,那我们现在就不坐在这里了。我们应该值那么多钱,但是市场不认可,我们只能逐个项目去试,直到有项目能够给我们比较好的正反馈,那么我们就深入。
到之后的话,我手上其实是有三四个 “投资模型”/“套利模型”在运转,这三四个我试了N个项目之后,我确定是符合我的,是我认知OK的项目,这样子的话我才成为自由职业者。
所以这两种情况其实是自由职业者的大概路径。
从组织到自由职业,它所需要的一个品质,最重要的应该是一个单点极强的能力。组织可能一个月只需要你输出5件产品,但是你一个月可以输出50个,那么剩下的45个成果,只能是你跳出来去找剩下的九个组织,每个组织分别购买你的成果。
海程:
我之所以没有在组织里面上班,是因为我发现我不是一个好员工。因为当你特别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时,你其实会和别人会有冲突。
我之前干过的事情还特别多,从前端的销售到中台的供应链,到战略财务,都这么干过之后,我发现好像只有我自己去开个公司才划算。虽然我擅长建造流程,但是我很讨厌跑别人的流程。
胭脂王说的,单点能力特别强,进入市场化,本质上在贩卖自己的能力嘛,只不过之前公司是你唯一的大客户,你现在市场化了,你可能交付多个大客户。
还有一套逻辑常见于创投的人。大家太能折腾了,上班无法满足他,他就选择自己出来了。从0到1跑项目的时候,他会阶段性地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来做。如果可以再跑出个自己的公司的话,那他可能就换成创业者的身份了,本质上是一样的。
胭脂王:
从后者来说,实在找不到工作去当自由职业者的人,我觉得他所需要最重要的品质运气好。
比如说我们去年做的港股打新项目,我带了几百人,他们有可能在二线、三线,我说句实话,我们的能力一般般,但是大家都获得不错的成果。为什么?因为我们刚好踩在风口上,俗称运气好。
白一喵:
我有点不太赞同的地方,至少以你来看的话,我相信你一定不是纯粹的运气好,或者说运气好它是一个不可控的,带有一定概率的部分。但总有一些相来说是可控的部分。(胭脂王:比如跑过的项目足够多)
小孟师傅:
人是时代的产物,港务打新也是时代给的机会。当年港股打新没有现在这么便利。
白一喵:
当我们讨论一个事情,试图找核心原因的时候,不同的人结论不同,并且有各自的道理。
如果回到内心的、主观的判断方式,可能对于个人来讲,他要具备从当下的环境中抽离出来的能力,或者说他是一个有觉察的人,知道此时此刻到底在发生什么事情。
比如刚刚提到,人是时代的产物,你发现并且抓住了机会,但前提是你得发现。可是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大家压力也很大,再加上传播的关系,很多时候真假难辨,很多时候搞不清楚状态。
你要说时代有什么变化,信息都是开放着的,按理说你是看得到、听得到的,但事实上很多人他会充耳不闻,他会被当下的状态和情感所绑架。
你看到别人30岁财富自由了,自己中年焦虑;人家的孩子上特别厉害的学校,自己的孩子做不到;人家都去大公司了,我还没有;人家都已经自由职业了,我还在这做打工人。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地方的时候,相当于你是在被情绪绑架。
其实你很难从当下的状况里面抽离出来,理性看待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你真正该注意的是:过往的经历中有什么可取的部分?发生过的失败有什么学习的意义?
海程:
你的状态不改变之前,即使你真的听了很多道理,你根本就回忆不起来。
《最小阻力之路》是很有趣的一本书。有个模型讲的是人经常会来回摇摆,原有的结构框架是无解的。
比如你快到减肥成功的时候,暴饮暴食又会把你拉回来,暴饮暴食多了,你又会觉得自己很恶心,又去健身,永远会在这里面来回摇摆。你除非创造一个新变量,否则你会在原有的框架里反复内耗。
我十二月份闷在那里想问题,其实在想信息和决策。我发现一件事情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质量本身,你很难去创造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从未听过的生意是很难YY出来的。
范米索:
有很多自由职业者其实蛮擅长社交的。不是认识很多人,而是善于与人合作。反常识的一点,自由职业者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主动向外延展你的触角,链接更多的资源,找到客户。
虽然在生财也会看到有些人因为“负债” “没得选”才去做各种项目,但实际上你会发现他们非常敏锐地去链接和洞察很多的资源,链接人脉、找各种的社群圈子等等,让自己在那样的一个池子里被曝光,加很多人的微信等等。
在我看来,你想成为自由职业者需要有一定的社交能力。
海程:
公司的闭环拆成最简单的样子,无非是造产品+卖产品。任何自由职业者都必须得是个闭环。掌握硬技能的人出道,必须学会卖自己。如果是投广告出身的,就必须要学会选品。
就像我们的“空无一物集团”,可能米索会在流量获取上会更有天赋,而我这方面比较弱,那这时候我们就把这些优势合并起来,弥补彼此的坑点。
胭脂王:
我以前看过一本书叫《结构洞》,海程说的模型其实叫做“复合结构洞”。
假设我单点技能A很强,米索的单点技能B也很强。我们两个加起来会更强,没有人可以在AB领域战胜我们。
如果你周围有n个和你合作的人,你的复合结构会更加稳固。
海程:
这其实在模拟一个公司的供应商体系。我们其实是在创造一个迷你型的公司的供应商网络。
小孟师傅:
我觉得很多人说到自由或者自由职业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他只看到了自由的那一面,但是凡事皆有代价,自由就意味着你有另外一部分东西要被束缚。
你在企业里被约束了,感觉不自由,但带给你的好处是什么呢?它会告诉你有很清晰的方向。
我大概已经自由职业十年,尤其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没有资源和信息,我最大的恐惧是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我觉得那种迷茫和没有方向是最可怕的。
我付出了很多年的努力,我一开始绝对不是一个擅长社交的人,社交能力也是不断地被逼出来的,从而发现了一些机会。其实市面上99%的东西都是噪声,只有1%是信号。我花了很多年才学会甄别信号,而且机会跟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
我花了很多年不断往上爬,去掉很多错误信息。这个过程其实是极其不自由的,我需要讨好很多人,我要去想很多办法。我付出的努力远比一般上班族多,他们可能每天完成了老板给的任务就下班了,而我是007,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
不自由的状态转化自由状态,你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过渡到这个阶段,而不是一步到位的。除非你真的有清晰的客户群体,包括有清晰的收入来源以后,才有可能到这一步。
海程:
很少有人什么都有了才跳出来。甚至是他以为有了,跳出来发现不是这样的。(胭脂王:很多东西都是组织给你的)
白一喵:
逻辑上更简单的表述,可以借用目标管理的那一套,先确定第一你要去哪儿,第二怎么去。
这两件事情上都有很多的雷点,你会发现很多人根本不清楚,他并没有做充分的调研,有很多脑补的成分。
比如看到小孟现在的状态很羡慕,那他当初可能遭受了哪些辛苦,中间有哪些波折?起点是怎样的,有哪些关键节点?心理状态是怎样的?当年走过多少弯路?这些东西都应该是你要去调研的,至少你要知道。
但很多人可能就是听了他一次分享,就觉得哇他好像现在很闲的样子,然后就开始脑补。
脑补方向要么放大了难度,要么低估了难度。但这两种都不是一个好的状态。相当于你连要去哪儿就没有搞清楚。这是第一个步骤。
那第二个步骤,要怎么到达,这又有很多陷阱了。理想状况下,你其实是能够找到一个好的样本,因为前人已经走过了他该走的路,有成功路径和失败的路径。虽然不是保证通关的游戏攻略,但至少很多经验你可以去摄取。
我很少看到有人会去做很多认真的研究和分析,然后再去往前走,毕竟非常费脑。大多数人也是在脑补,或者否认前人的经验,觉得自己是最独特的那一个。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拿错剧本了。
类似于一个当下没有什么资产的人,他说他要成为亿万富翁,这个意愿本身没有错,你应该去找那个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成为你的学习标杆,而不是找身家本来就很丰厚的人去学。
当我看到很多人选错标杆、乱分析剧本、甚至不分析剧本,就去做事,那死亡概率当然会很大。
海程:
我曾经把剧本量化成投产比的公式。
你达成了这个目标,你会获得什么?对应的会失去什么?这个就是你的产出,然后再减去你的投入。很多人就是会算错,忽视了损失,低估了投入,高估了产出。
算清楚了,不管做不做你自己都有明确的答案。很多时候人会面临好多个项目,但是每个项目又不清楚投产比ROI。这个时候人要么就是乱选,随便抓一个自己来,要么就是僵住。
小孟师傅:
我觉得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其实自由是有成本的,包括机会是有成本的。如果你在企业里的时候,你只需要为老板负责。
自由状态不一样,你的每一个决定或者每一个尝试,你都要为自己的决策买单。
大部分人从不自由状态转化到自由状态,面临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前期要踩的坑太多了,这非常可怕。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25-30岁的阶段,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会越多,比如父母、另一半,承担的风险也很多。
当你从打工状态脱离出来,到了自由的状态,假如失败了你想回去几乎是不可能了。
所以说我的观点永远是你要先有一个明确的东西,一个着力点,然后再去谈这些东西,你要为自己负责,为自己所有的决策行为买单。
海程:
生意其实就是零到一嘛,每个项目但凡能赚一块钱,你就把这个量放大。但是很多时候你不能保证这个东西从0到1就能赚钱。你没办法上杠杆就会出问题。
在公司工资是非常稳定的线性增长,对人有很大的安慰作用。真正的市场化其实是上下波动、循环上升。
白一喵:
很多时候努力不一定有结果,提供了价值不一定立刻得到回报。
胭脂王:
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也可能不光明)
海程:
我去年的财务,出现过一天比两个月赚得多的情况。我甚至考虑过做公务员,相比公司上班有巨大的优势。
胭脂王:
我算过自己出来的收入需要达到当社畜时收入的三倍,并且是稳定的收入,才跳出来。你可以以量化标准衡量自己要不要出来。
海程:
很多人企图找到生命中最对的东西来做,仿佛找到了就能戒掉所有烦恼忧愁。
但很多想做自由职业的人,其实不是出于“热爱”驱动,只是因为想逃避眼前的苟且,创造了未来的苟且。他其实没有多喜欢自由职业的状态,只是当下的状态让他感觉很恶心。
白一喵:
我经常看到一个最大的陷阱是,有的人想要辞职,甚至已经辞职了。
比如做投资,我好奇问为什么,他说“有兴趣”。这其实是很大的幻觉,兴趣和职业不是一回事,当兴趣变成职业甚至会毁掉你的兴趣。
小孟师傅:
当你作为兴趣爱好的时候,你是快乐了才去做;但作为职业,你有责任,无论如何都得做。
范米索:
有个妈妈看到我之前写过的电竞选手的采访文章,她孩子也喜欢电竞游戏,就问我能不能联系。但她不知道电竞这条路淘汰率有多高。只看到赢家拿着奖杯的样子,不知道背后可能是一群人暗无天日的小房间,每天吃泡面打游戏,一次次训练做战略。
本来是有天赋的玩家,在网吧打CS不用耳机都能知道敌人在哪里,现在变成半职业选手,每天高强度打游戏,简直打到有点恶心了。
胭脂王:
从建国以来到现在一共只有600个职业选手,每年只有十几个,但想成为职业选手的人是这个数字的几百倍。你可能在打游戏方面有点天赋,这是不够的,你和最顶尖的人是没法比的。
有成果才算有天赋,没有成果的天赋只是幻觉。
范米索:
很多人从公司出来之后最不习惯的点是,从执行者变成决策者,而且还得执行,各种活都要自己干。(海程:就像小白的朋友圈背景)
决策能力背后离不开你的核心职业能力。就像昨天我改方案改到早上6点,但我很有信心,这个方案对方一定会满意,以及他按照方案去执行一定有效果。这就是我说的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甚至是你已经有敏锐度了,比如我们写一篇龙珠贴的时候都知道大概率会不会得到龙珠。对自己的能力是有信心的。
白一喵:
听众可能没有经历过高强度的自己做决策的场景,未必能体会自我担责的人是怎样一种状态。大家可以尝试想想,面对失败和成功的时候,这个人会有什么反应。
领导力书籍常说“把成功归功于他人,把失败归于自己”,咋一听是鸡汤或者是道德约束,但其实是有逻辑的。
把成功归因外部,代表他对成功有客观分析,知道成功可能有自己的努力,随机的运气,或别人的合作的因素。失败归于自己,就是自我担责。
我们只是信息提供者,可能会优化你的决策,但真正拍板的是你自己。你需要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小孟师傅:
很多人会把自由当做是瞬间的状态,但生活是有持续性的。
不管你做什么工作,都要考虑你能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持续地提供产品或服务?
海程:
就像经营一间公司,99%的公司都活不过五年,何况你一个人。
小孟师傅:
比如胭脂王说的港股打新项目,今年很好,那能不能做五年、十年呢?不一定。
某个状态可能适用于当下的环境。但凡出现变化,你过去的积累能不能支撑你找到下一件事情,让你过好过渡的日子呢?
到了一定年龄段,人的想法和状态会变,你的刚性支出会越来越多。
你们现在都25岁以上了,回想一下20岁的时候,和现在的生活成本、支出完全不一样了。
你也不知道30岁时候的想法。所以要把动态因素考虑进来。
海程:
作为一个齿轮,在一个大的闭环里面,代价是不那么的自由,但是它其实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保护。
当你作为一个小闭环出来,你非常自由,但你得接受市场非常激烈的竞争或者考验。
你是可以到处跑,但是市场也会来碾你,碾碎了,那就再见了。
你在一个大的闭环里当齿轮,被碾碎的概率非常低,就算碾碎了大闭环,你还可以拿钱跑路。
白一喵:
在这件事情上,想进入这个状态的人,我会带他们,不管是教练的形式,还是以知识付费的方式。
我一直都坚持一个观点,通往自由的过程本身它是需要训练的。
在这件事上,我比较看你过往的结果,哪怕你是学生,但是在校期间你有过非常多的历练,比如做过很多生意,有赚钱的手感。这个过程本身不可回避。
我非常反感没有做过任何训练,也没有做过任何副业,可能只是看过几本商业的书,听信别人的话然后就辞职,盲目扎入自以为对的事情。这大概率会翻车。在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下,再去变化就非常难。
很多状态是你一旦跳出来了,你要回去就很难了。
胭脂王:
我当年辞职的时候,我考虑过如果我失败了,退路是什么?(自由职业的失败概率还是有点大的)
我当时想着实在不行,我再回去考公务员,我也知道代价是我的职级肯定不可能像当时那么高。降两级是肯定少不了的,但能回去就不错了。
很多事情,如果你想清楚了,也能承受代价,那你可以去做。
万一你失败了,代价可能是回老家过一辈子平庸的生活,你愿意接受吗?从风险收益的角度,你的保底是什么?要想清楚这一点。
Q
自由职业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大概是怎么样的?
海程:
其实所有企业的组织逻辑是,内部的雇佣成本足够低,比外包要低,所以才会有常设的工作岗位。
这也是咨询公司、投行出现的原因,自己养讲咨询的人太贵了,所以才会从外面去请咨询公司的人。
举个例子,保时捷、西门子是有自己的咨询团队的,因为他们会发现每天都要做咨询,他们就直接在团队里面养了。继续距离,如果外包了一堆财务比自己养要便宜的话,大家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模块甩出去。
组织只是个人的集合,只是成本核算的问题。
胭脂王:
我接触过一个互联网的组织要缴雇主险,就是说你雇主要负担责任的话,保险公司会给你承保。
后来他们经过精算发现,不如公司承担这笔钱,因为组织足够大,概率是肯定的,不如出事自己掏钱更划算。这就是精算的一个过程。
小孟师傅:
我现在有大概十来块业务同时在做,本身其实就我一个人,但是我会有很多合作的机制。相对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他在这个细分领域,对我来说是能独挡一面的,而且别人是替代不了。我们组合起来一起做事效果更好。所以我们构成了合作关系。
我曾经也雇过人,但是后来发现真的效果不好。所以我就回到了自己独立,跟别人合作的状态。特别扁平化,有问题时有协同,赚了钱就一起分钱,没有固定的收入。
固定给几千块也没有意义,我就让你去做事情,如果你做得还不错,我就会把你往上拽,给你更多的资源、机会、授权,让你去做更大的事情。
海程:
最后的本质是交付结果,为了结果付费。
胭脂王:
我们上一代的话其实有一个词叫“承包”,我家里的生意是派自己下面的人去开拓市场,如果做得还不错的话,干脆这块市场就给你了。
不然这个人肯定会跳槽,或者他可能拿着固定薪资,在外面收回扣做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那不如把这一块承包给他,让他自负盈亏。
范米索:
我有个朋友的项目制是去中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的项目中都可能做leader。
可能在市场项目中,需要负责营销、对外宣称, ABC几个人的能力当中,A的能力比较强一点,那么A就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如果是产品的业务线,A可能没有这个能力,B有这个能力,但是A又感兴趣,那么B就作为产品项目的leader,然后A就作为一个员工了。
他这样做设置,第一方面让员工有更多的可能性发展其他的能力,第二方面每个项目都有强能力的人去跑,不是由固定人承担领导角色的金字塔结构,更加扁平化。
白一喵:
我现在就发挥我的专长了,立场切换到企业主的角度看一下这个情况。
人和组织的关系,在中国这几年已经有变化了,变化的背景是人口红利在消退。光是从获得更多新兴人头的角度来讲,大家抢人就蛮激烈的。
互联网是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子,包括服务业,都在做所谓的产业升级,员工都趋向于变成知识型的人。
我觉得做生意的老板也非常能够体会到,有知识的、有思考能力的员工和没有思考能力、没有知识的人,绩效差别有多大。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会有两个问题,1. 人难招,
2. 人难留。
不仅仅是钱能不能给到位的问题,它涉及到你要去激励知识型的员工。可这类员工本来就很难被激励。
组织和人的关系有了更多变化,劳务关系不再是最为有效、成本最为合算的方式。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来说,与其强求“人才为我所有”,不如考虑怎么让“人才为我所用”。
你要很清楚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从而倒推你要什么样的人,你跟他的关系是怎样,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你愿意为他付出什么回报?不一定是钱,可能是别的。
这其实对于组织方的要求也不低。
范米索:
你让我想到了toast master,一个演讲组织俱乐部。很多志愿者一起运营这个组织。我发现这个组织里的人就很像自由职业者的状态。
内部组织的角色划分也很细致,比如有各种大会、小会、导师制。但是并不会发工资,也就是大家不是利益驱动去做这些事情。大家都是自愿在运营和维护这个组织。
一层层选拔到顶层的导师,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维护整个俱乐部的发展,同时还要引导新人加入,负责各种宣传,还要一对一去沟通新来的成员。
我感觉未来的组织形态可能是这样,大家并不隶属于这个俱乐部,也不是员工,但是大家都在各尽其职去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价值。你可以自己选择岗位。
白一喵:
其实这样的组织形态一直都有。组织形态如果放到大环境,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它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下的一个副产品而已,只是国内比较少这种形态。
大家以为自由职业者都是单打独斗,其实并不是,大家最终都会选择不同的圈子。其实不同的圈子就很像现在不同的国家。在我看来,其实自由职业者也是这样,大家都在选择自己的喜欢的圈子,靠近自己喜欢的人,靠近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方式。
胭脂王:
单点能力强的人,在公司里肯定会搞点事。那么作为企业主最好的选择,就是发现你有独立的倾向时,会跟你说 “你独立吧,我可以给你一些资源,如果你实在混不下去了,你还可以来我这里拿工资。”
一个新的市场,必须有想法,有折腾能力的人,才能够打下来。所以说他们本身的话他们就有独立倾向。
如果说你不派这种有独立倾向的人去打江山,而是派一个执行力很强,但是天天要你早请示晚汇报,让你给指令的人。这种人的话他执行力很强,但是他肯定打不下来。
白一喵:
一定要去定义目标是什么,就算真的把每个人都当成工具人去看,你的工具也要和你的目标匹配。
如果你的目标是守城,却用了一个很有创新的人,他肯定工作得不如执行强的人,而且还工作得不开心。
胭脂王:
而且创新的人一般来说工资都会比较高,你招这种人来让你手上的事情性价比贼低。
白一喵:
好多企业都想要去招一个好的内容型的人,就是要懂传播、懂带量,最好还精通业务。那我就问他,这三个条件都满足了,人家凭什么到你这里?他自己做不是更好吗。
海程:
还是那个逻辑,就每个人都在核算,对企业主来说,一定是内部养人比外包要便宜,但那个人又不是傻子,但他也要去核算做外包。
白一喵:
还是要问,你觉得你能给人家什么?这往往不一定是钱,可能是别的,而且这个事情还建立在你非常懂那个人,知道他想要什么。
海程:
明朝初年是非常严格的人身控制,你可以理解为军人的后代就永远当军人,农民的孩子永远当农民。
到明代后期,地主们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需要的只是桑蚕丝、是财富,不是你每天当农奴。这个时候慢慢放开了对大家的人身控制。
举个例子,我收购桑蚕丝,那大家就非常愉快地种,反而社会效率就提高了。我看谁的丝好,我就买下来。这个时候我也好,因为之前农民种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好,你还得照单全收。那对农民来说也很好。
每个人都获得了他想要的东西。
胭脂王:
其实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生产力发展一定要有匹配这个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海程:
其实生产关系是如何去组织生产力,它非常匹配于当时的社会需求,以及和生产力本身的状态也有非常大的关系。
奴隶时代,周朝没有铁器牛耕,大家集体种田效率确实比单个人高,但是一旦有牛的话就会不一样。
胭脂王:
从老板的角度来说,如果说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是有好处的。
海程:
那个人跳出去,你还能持股的话,说不定就像当年雅虎和最赚钱的阿里巴巴。雅虎自己挂了,阿里巴巴起来了,有一段时间,雅虎的市值还不如他手上阿里巴巴股票值钱。
白一喵:
站在企业主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他们必须要面对和不能逃避的问题。
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不以个人的意志和喜好为转移嘛,所以你只能去适应或者去想想怎么去处理这个事儿,你不能去抵抗。
因为大家已经发现,你用原来的强管控的方式管不住员工了。年轻的他们越来越聪明,而且大家的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过往可能看在你工资的份上,勉强将就。但现在就真的,一言不合就辞职了。
范米索:
其实未来在我看来要跑得好,正常来说应该是去招真的认可你的人,不管是认同领导者本人的价值观还是能力,这样的人招进来他会很有动力去帮你干好活。(小白:普通的渠道招来的当然都是普通的人)
因为他认可你,他很喜欢你或者欣赏你。所以招人这块,我也是觉得领导者本身的个人魅力很重要,个人能力、企业价值观,还有企业品牌。
看完本文的感受是什么呢?
记得写下来,
过段时间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 下期主题
Vol.24 成人教育和教练的工作是如何被选出来的?
听众社群
关注公众号 “范米索”
后台回复【空无一物】
即可获取播客的听众群入口
编辑 | 方糖呐
图片 | 方糖呐
主播